叶辰小说>重生火红年代,我在山里当咸鱼 > 第177章 得调走李平厂长

第177章 得调走李平厂长 (第2页)

作者:骑着蚂蚁去赶集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韩晓康嘿嘿一笑,“你刚才是想说,你是站在金枝上的凤凰吧?

算了,你和陈晓端老师之间的狗屁倒灶的事,咱也不掺和。不过你要是让我帮你写的话,这个价钱方便么。”

“我没钱!”

袁海棠颇有一点豁出去了、准备耍无赖的样子,“我已经被你连续敲诈了好几回你当我家里有金山,还是有宝库?

我的工资虽然高,可你要知道我平时买雪花膏、珍珠粉,洗香波,买肥皂,买香皂,牙膏,牙刷。

还要买衣服,吃饭、买点零食什么的,我不要花钱呐?

这不,前两天又刚刚买了辆女式自行车。一下子就花掉我186块钱,哪还有多少钱给你付稿酬?”

这下子,

轮到韩晓康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的瞪着对方:“怪我喽?你花钱大手大脚的,以至于兜里没多少钱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就有关系!”

袁海棠娇嗔一声,“当初要不是你给我拿过来那两篇广播稿,让我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我哪还知道原来广播稿,居然还可以这样写?”

眼前这个情绪忽起忽落的女人,她是科班出身,不要小看中专,在这个时期能上中专的都已经是高学历了。

在大西南地区,能上大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一个县里恐怕都找不出几个。

所以拥有中专播音专业,后来又去某川大学,挂名委了2年的袁海棠。

她写起广播稿来,难免还是书本气息太重、笔力还是稍显幼稚,就像袁海棠她自己说陈晓端老师的作品一样:还是不够贴近广大劳动群众啊。

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少了那股子泥土味道。

这个致命伤,是很难改变的。

主要还是由于袁海棠的出身,和她所交往的人群所决定了的:她的焦点,永远都是往上看。

袁海棠并不擅长于把视角转向向芸芸众生、以那些最底层的劳动群众的角度,去作为写稿的切入点。

而韩晓康写出来的广播稿,风格与袁海棠和陈老师她们,则完全不同:

毕竟韩晓康写的广播稿,绝大部分开篇、立意、切入点,都是抄自后世。不是,是借鉴的后世那些,已经经过了几十年反复检阅的标准范文:

立意高远,词藻华丽。

各种高大上的口号震天响,无数这个时期的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新名词,时不时的掺杂其间。

让人不明觉厉。

这种广播稿,其实都是些废话连篇的口水稿,别看它洋洋洒洒几千字,好像说了很多很多东西,让人听的激情澎湃,热血汹涌。

但其实回过头一咀嚼,其实就会现韩晓康的广播稿里面,什么实际内容都没说。

尤其是在涉及到基本方向、根本路线,和上级的大政策,大方针方面。

在韩晓康所写下的广播稿里,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立场。

总是在那里夸夸其谈、避重就轻。

反正可劲儿的光往好的方面夸、写的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正面词藻,或者是例子。

等着要扒开皮、仔细去看看这篇广播搞的真实内容吧,却总是让人感觉云山雾罩,像雾,像云,又像风。

总是让人抓不住把柄,看不见撰稿人的真实立场。

而且韩晓康写的广播稿,通常只会在两个方向上浓墨重彩:1,但凡出来一个什么新规定,新政策,新号,管它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在韩晓康的广播稿里面,都能见到一大堆华丽的词藻,把这个事情给吹的天花乱坠。

反正总是让人感觉这些都是英明的,伟大的,正确的,大家喜闻乐见的。

比如:“一是要统一组织,落实分工负责;二是必须统筹兼顾,坚决突出重点。

啊。这个,三是我们要通盘谋划,分类实施;四是查纠结合,务求实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啊,这个等等。

另外一点就是,在韩晓康举的例子当中,绝对全是那种无关痛痒的例子:某某生产队某某大爷,激动的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感动的那才叫个热泪盈眶,一张皱皱巴巴的脸舒展开来,恨不得描绘的比18岁的姑娘的脸蛋儿,还要动人。

但真要仔细去深究吧,这个大爷是谁?他究竟有没有那么激动?

——那就不能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