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页 (第1页)

作者:石头与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既然卫太后也倾向于凤玄慊,在这上面,宗室愿意尊重卫太后的选择。甚至,宗室不吝于向卫太后提供后援与帮助。因为这两个选项中,内阁所选定是头一项。闽靖公暗想,可惜天不假年,皇帝陛下天纵英才,登基一年就换了两部尚书,再给陛下一些时间,李平舟等人能不能继续留在内阁还是两说呢。但是,如今看来,内阁中三分之二是太上皇留下的老臣,朝中更不必提。这些人,哪怕各有私心,不过,迎回太上皇是最利于天下稳定的选择了,李平舟更是与凤景乾君臣相得,太上皇回来,李平舟照样安稳的做他的首相,估计李平舟得双手欢呼迎回太上皇。至于将来李平舟若是挡路怎么办?闽靖公微笑,这就得看太后娘娘的手段了。闽靖公与鲁安公联名上书,想到宣德殿的寝宫外给皇帝陛下请安,卫太后淡淡道,&ldo;皇帝如今大部分时间在昏睡,你们去了,倒扰了他的清净。要我说,待皇帝平安,日后见面儿的时候多了去,倒不必急于这一时一刻。&rdo;&ldo;你们的忠心,我知道,皇帝也知道。&rdo;卫太后端起茶,看二人一眼,&ldo;你们以为呢?&rdo;鲁安公恳切道,&ldo;老臣想着,就是在院门口儿给陛下磕个头也是好的。&rdo;&ldo;是。&rdo;闽靖公道,&ldo;虽说陛下养病,不易见老臣等。只要老臣们的心到了,想来陛下也能知道的。&rdo;卫太后唇角微勾道,&ldo;这话说的是,你们的心到了,皇帝已经知道了。今天看到你们的忠心,我也欣慰,正好我向佛前许愿,想抄一百部金刚经供于佛前,以祈皇帝平安。&rdo;&ldo;你们也知道,现在朝中事物繁杂,我竟一刻也不得闲。&rdo;卫太后温声道,&ldo;这事儿,若是交给宫女太监做,万万不妥的。今天见了你们,倒解了我一桩难事。&rdo;&ldo;你们对皇帝忠心无二,又是宗室叔伯,与皇帝最为亲近,打断骨头连着筋呢。&rdo;卫太后道,&ldo;我也不多派,在帝都宗室,每人一部,你们抄完了,进宫给我送来。什么时候集齐全了,再供到佛前,这也是你们的因缘哪。你们看,可好?&rdo;二人没料到皇帝没见着,倒给卫太后派了任务,心里的憋闷就不必提了。不过,卫太后都铺派下来了,又是给陛下抄经,二人哪里敢辞,遂都应了。闽靖公道,&ldo;太后娘娘,我等对陛下忠心自不必提,老臣想着,似内阁诸臣,哪个不是深受皇恩、无以为报呢。这经书,既是为陛下祈福用,分给内阁几部,也算祈天下福祉。&rdo;直接拉内阁下水。卫太后温声道,&ldo;早先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如今我在宫里,要照顾皇帝的身子,又要看折子理政。内阁更比我轻省多少,天下大事都在他们的肩上扛着呢。这些经书虽要紧,也要天下大事为先呢。唐,太宗皇帝曾道,君为舟,民为水。皇帝素来视百姓如子,若是叫皇帝知道内阁不理国事,而执著于抄经书,心里定是不好受的。我是皇帝的母亲,哪里舍得逆了他的意思呢。&rdo;&ldo;娘娘说的是。&rdo;闽靖公一计未成,可惜了去。其实闽靖公有此提议,绝对没安好心。李平舟当初因为仁宗的皇后方氏干政的原因被流放岭南,长达十数年的时间。李平舟对方家人是绝对没有半点儿好感的。卫太后与方家却颇具渊源,当初,卫太后自云贵到帝都,想进宫做太后,被李平舟牵头儿的几位重臣拦在宫外,拦了又拦,虽说最终李平舟等没能拦住卫太后进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落了卫太后的面子。以李平舟的倔脾气,若是卫太后叫他抄经,说不定就能给卫太后个难堪什么的。闽靖公设了套儿,奈何卫太后功夫了得,竟未入套儿。鲁安公闽靖公辞了太后,出得宣德殿,走了不多时就遇到了李平舟徐叁二人组儿。四人互相见礼打招呼,尽管彼此恨不能将对方一口咬死,不过面儿上还是一团和气,见面儿先寒暄。&ldo;李相徐相,这是要进宫给太后请安呢?&rdo;&ldo;有些要紧事,要与太后商议。&rdo;&ldo;两位老公爷这是出宫呢?&rdo;鲁安公心下一动,笑道,&ldo;得知太后娘娘为陛下祈福,在佛前许下要抄百部金刚经供佛,为陛下祈祷。我与闽靖公想着,别的事,咱们也帮不上陛下,就跟太后娘娘讨了这差使,也算尽我等忠心。&rdo;李平舟点头赞道,&ldo;两位老公爷的忠心,咱们都得佩服。&rdo;抄经也好,总比成天不懂装懂的插手内阁之事好。闽靖公叹道,&ldo;是啊。两月没见到陛下龙面,这次进宫,本来想着给陛下请安,太后娘娘说陛下在昏睡,也不便打扰陛下养病。能为陛下抄经祈福,也是我等的福份了。&rdo;两个月了。李平舟也意识到,自明湛发病,已经两个月过去了。见李平舟终于默默,闽靖公一脸愁容的与李徐二人告别,与鲁安公回去抄经。内阁一直防备宗室,不过皇帝陛下的病,内阁要比宗室更加关切吧。既然他们探不出虚实,索性让内阁去探!

知道了虚实,他们方好有所行动呢!

195、更新柳蟠与杨濯也到了帝都。因是给皇帝陛下看病,俩人的医术水准暂且不提,但是在态度儿上,是绝对不敢马虎的。甥舅二人是翻山越岭,千山万水,快马奔袭,累个半死,终于在整个朝廷都在对皇帝陛下的病起疑时,到了帝都城。柳蟠的医术在云贵是鼎鼎大名的,杨濯更不必说,云贵地方有限,善仁堂是杨濯打头儿,又有政府支持,杨濯做为善仁堂的发起人,更是广有盛誉。这次本来只是柳蟠奉镇南王之命前来帝都,因为杨濯与小舅子感情实在不错,得知皇帝小舅子病重难起,主动请缨要来帮忙的。甥舅二人与卫太后见礼,卫太后道,&ldo;自皇帝这一病,我日日牵挂在心,坐卧难安。柳大夫的名声,我是知道的。杨濯,你们甥舅,师承一脉,一并为皇帝诊脉就医。再有淮扬张太医也一直在宫里为皇帝调养身子,若能使皇帝痊愈,你们就是大凤朝的功臣啊。&rdo;柳蟠脾气虽有些不逊,如今到了宫中,却收敛许多。与皇帝看病,最是难做。有时候看的不仅是病,还是形势。一个眼拙,丢官去职都是轻的,多少人为此葬送了性命。故此,柳蟠顾不得欣赏皇城峻伟、宫殿壮丽,只管将头微低十五度,眼睛低垂,视线落在卫太后天青色的凤尾裙上。极细腻柔滑的裙裳堆叠在地毯上,透出无限的奢华与雍容,殿中果木香融融,柳蟠恭声禀道,&ldo;能为陛下尽忠,是臣等的本份。&rdo;&ldo;是啊,母亲,明淇也记挂陛下的紧。&rdo;杨濯在云贵时就与卫太后相处过,丈母娘看女婿,何况杨濯的性情,卫太后也喜欢。故此,丈母娘与女婿相处的很不错,杨濯是个直率的人,惯以&ldo;母亲&rdo;呼之。医者,望闻问切,原本杨濯还担心卫太后为明湛的病情操心太过,如今看来卫太后虽面露惆怅,不过面色却不错,可见其身体自安,并无大碍。杨濯的心,总算能放下一半了。倒是柳蟠听到杨濯开口就呼太后娘娘为母亲,把柳蟠给肉麻了一回,心道,这小子平日里木小呆一个,如今倒格外的灵光会来事儿了,看来真是宁国长公主调教有方啊。卫太后慈和的看杨濯一眼,温声问道,&ldo;濯儿,明淇还好吗?我的外孙女还好吗?&rdo;杨濯道,&ldo;明淇与孩子们都好,如今孩子还小,待她们日后大了,我带她们过来给母亲请安。&rdo;&ldo;那可是好。&rdo;卫太后对这个女婿是极满意的。女孩儿嫁人,真不必看男人有多大的出息,只要性情好,也就够了。明淇本身出身尊贵,富贵无缺,杨濯不通官场,对明淇却是一派真心,多么难得。闲话少说,还是要先为皇帝陛下诊脉为先。卫太后陪他们进去,依旧是皇帝的寝宫,药香弥散,帐幔低垂。张太医带着段文倩在外面煎煮,柳蟠先去把脉,过一时,柳蟠起身,看卫太后一眼,低声道,&ldo;太后娘娘,咱们出去说吧。&rdo;杨濯根本没来得及去行脉,就被柳蟠私下一握其腕,拽了出去。卫太后坐在外殿隔间儿,温声问,&ldo;柳大夫,不知道皇帝的病可还要紧?&rdo;柳蟠看一眼杨濯,再看向卫太后,示意是不是将杨濯打发出去。自己的外甥自己了解,杨濯并不是有心机的人。若是什么话进到杨濯耳朵里,杨濯并非有意,不过仍是很容易被有心人看出破绽来。结果,卫太后形容无异。柳蟠心里就有数了,他直接道,&ldo;娘娘,恕臣直言,陛下并非是病,而是中毒。&rdo;杨濯一听这话,惊的嘴巴大张都合不上。卫太后眼中露出一抹悲伤,轻轻叹了口气,&ldo;张太医行针用药这些日子,皇帝每日昏睡,我这心里,越发没个主心骨儿了。&rdo;柳蟠艺高人胆大,再者说,他本就是来给皇帝陛下看病的,若连方都不敢开,实在有违他的名声。柳蟠沉声道,&ldo;娘娘,臣倒有一方,可试。&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