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天下大势 (第1页)

作者:泠御风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第二天,赵倜和黄裳两人睡到日上三竿,几乎同时醒来。各自一看身上穿着衣服,都是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有生尴尬的事情。

在古代其实是男风颇盛,知道为什么很多进京赶考的书生都会带一个书童吗?除了背行李,再就是解决一些日常需求了。

两人用过早午饭,黄裳邀赵倜同行,赵倜爽快答应了,有车马蹭蹭当然是好。黄裳这次回京带了五个人,一个老仆加四个护卫。四个护卫各骑一匹马,黄裳和老仆一辆马车。

赵倜坐进马车,马车内依然宽敞的很。

一路上黄裳开始还只是讲些外地见闻,赵倜听了也是津津有味。后来聊到民生问题,黄裳不由得面带愁容。

黄裳长叹一口气,问赵倜道:“兄弟,可知当今天下大势?”

赵倜说道:“还请兄长解惑。”

黄裳又叹一口气,说道:“辽国雄踞漠北已逾百年,此时正是国力鼎盛,辽国国主耶律洪基崇尚中原文化,与我大宋通好,但不免有入主中原的雄心。而其已年近七旬,只怕不久于人世。耶律洪基在位这些年,辽国国内并不稳定,屡有内乱。又听闻辽东地区崛起一支女真部,其族人骁勇善战,可以一当十,只怕也是将来的隐患。”

赵倜说道:“大哥说的是,我也曾听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只怕将来不仅成为我大宋的隐患,或许还可以取辽而代之。”

黄裳也点头道:“女真虽然眼下仍不足虑。但大宋强敌环伺,中原繁华之地,外族都想入主中原。西夏虽然兵强马壮,但地域狭窄,与大宋屡次交兵,互有胜负。其国主李乾顺三岁登基,此时尚年幼,仅十六岁,未能亲政。但听闻其自幼雄才大略,一旦亲政,必将成为我大宋的强敌。”

赵倜说道:“李乾顺既然雄才大略,也即将成年,只怕他夺权亲政就在这一两年了。”

黄裳说道:“一旦李乾顺亲政,只怕他就会按奈不住。若是他联辽攻宋,我大宋两面受敌,只怕吐蕃、大理也会乘势而起,到时大宋四面受敌。危矣!”

赵倜说道:“我听闻大理国王段正明已经退位为僧,现下当权的是谁?”

黄裳说道:“大理保定帝段正明在位时,一直不是很得民心。元丰四年,也就是大哥我中状元前一年。大理内乱,大理权臣高智升和高升泰父子逼迫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拥立段正明即位,改元保立,又名保定。”

“段寿辉的儿子在此动乱中不知下落。段正明在位期间大权逐渐被高家掌握。即使段正明勤政爱民,待人宽厚,但民心依然是向着高家。段正明三年前禅位于高升泰,在崇圣寺出家。段寿辉也是在崇圣寺。崇圣寺曾有多位大理国主在此出家修行,因此也号’天龙寺’。”

赵倜点点头,心想天龙八部虽然尽力去贴合历史,但与历史事实总是有一些出入。按照推算,这时候应该是一零九八年,与天龙的时代稍有出入。段正明被迫禅位,高升泰已经是国主,段正淳这时候应当受到排挤,正是放飞自我,在外游玩,以示无心权力,从而保全自己的时候。

而段誉按照历史上应该叫段和誉,应该才十六七岁,而不是已经二十了。不过他的那种舔狗行为,确实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陷入无脑热恋时的状态。

赵倜又问道:“吐蕃现在和大宋关系如何?”

黄裳说道:“吐蕃自唐时,崛起于西南,自松赞干布统一所有部落后,不断蚕食大唐领土,极盛时期,占据整个青藏地区和西域。但不久又陷于分裂。数十年前,唃厮啰崛起,与西夏屡有征战,曾击败西夏开国之主李元昊,因此与西夏成为世仇。吐蕃也因此联宋抗夏,与大宋相亲。熙宁元年,唃厮啰病亡,他的三子董毡继位,继续亲宋,元丰五年被我大宋封为武威郡王。董毡之后是他的养子阿里骨,也是亲宋一派。不过阿里骨前两年亡故之后,继位者联络吐蕃各部意欲统一,似乎对大宋有二心。听闻其国师曾出使西夏,只怕是意在联合西夏侵宋。”

……

黄裳说道:“吐蕃自唐时,崛起于西南,自松赞干布统一所有部落后,不断蚕食大唐领土,极盛时期,占据整个青藏地区和西域。但不久又陷于分裂。数十年前,唃厮啰崛起,与西夏屡有征战,曾击败西夏开国之主李元昊,因此与西夏成为世仇。吐蕃也因此联宋抗夏,与大宋相亲。熙宁元年,唃厮啰病亡,他的三子董毡继位,继续亲宋,元丰五年被我大宋封为武威郡王。董毡之后是他的养子阿里骨,也是亲宋一派。不过阿里骨前两年亡故之后,继位者联络吐蕃各部意欲统一,似乎对大宋有二心。听闻其国师曾出使西夏,只怕是意在联合西夏侵宋。”

赵倜问道:“这国师可是名为鸠摩智?”

黄裳疑惑道:“兄弟如何得知?”

赵倜笑道:“这两年有位吐蕃僧人,叫鸠摩智的,自称是吐蕃国师,在中原武林兴风作浪。也曾在大理挟持段正淳的世子到中原。昨日兄弟还曾见过他。”

黄裳问道:“吐蕃国师还会武功?”

赵倜笑道:“此人武功极高,中原武林只有区区数人是他对手。眼下兄弟还不是他对手,但不出三年,定能胜他!”

黄裳转过身,行了个礼:“兄弟,做兄长的求兄弟一件事。”

赵倜还礼道:“兄长请讲!”

黄裳说道:“请兄弟务必想办法除去此人,为大宋除了这个重大隐患,让百姓免于刀兵,不至于流离失所!”

赵倜肃容说道:“兄长忧国忧民。兄弟答应了!”

黄裳说道:“我代大宋百姓,谢过兄弟!”

赵倜问道:“我大宋朝内现今是什么情况?”

黄裳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气愤说道:“奸臣当道,蔡卞、童贯、蔡京三人,以权谋私,借推行法,排除异己,元佑旧臣几乎被排挤一空。朝中乱象早生,来日大难必由此三人而起!”

赵倜说道:“兄长真知灼见!

要不兄弟我暗中出手,把这三人也悄悄除了?”

黄裳说道:“不可!

这三人位高权重,尤其童贯,手握天下兵马,若将他们暗杀,必将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只怕兄弟不能脱身不说,这天下恐怕会提早大乱!”

赵倜思索一番,应道:“兄长说的是。”

黄裳连连叹气:“这三人只能由皇上去除掉,只是希望皇上圣明,及早除此三人!”

赵倜也跟着摇头叹气,心想等着皇上醒悟,只怕已经是金人的刀已经架到他脖子上了。

山东的宋江起义只有不到二十年;南方的方腊起义,只在二十一年以后。而靖康之耻距今也不足三十年。

赵倜又是连连叹气,明知道这些事情要生,却不知道如何去阻止,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一时空的历史。

赵倜看向这位结拜的兄长,见他这时满面愁容,心里暗道:大哥啊,你现在将近五十,二十年后,你年近七十还要去和方腊干架,然后隐居近四十年写出九阴真经。那时候都一百一了啊,兄弟我那时候不知道会在哪?要是能找到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我去练上一练,那时候咱哥俩兴许还能再见一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