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万般眷恋是什么意思 > 第237章 无名复仇录

第237章 无名复仇录 (第1页)

作者:逆流的流星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西施(生卒年不详),[3]姓施名夷光,一作先施,又称西子。[4]生长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5]中国春秋末期美女。[6]

西施出身贫寒,常浣纱于溪,生有姿色,秀媚出众。[4]越国战败后,被迫向吴国称臣求和。越王勾践遍选国内美女献给吴王夫差,天生丽质的西施也是其中的一员。夫差对西施万般宠爱,先是在姑苏建造春宵宫,又专门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

,夫差又专门为其筑“响屐廊”

。而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吴国灭亡后,西施不知去向,有说是被沉海而死,有说是与范蠡泛舟五湖隐居而去。[7]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其中西施居。后人说四大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其中的“沉鱼”

即指西施,出自西施浣纱的传说。[8]

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其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溪。[1]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中的“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诸暨,系一大方石,古朴苍褐,上镌“浣纱”

二字。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南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亦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

历代文人学士喜作歌骊之行,唐代诗人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越诸暨苎萝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称西施,一作先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词遂为美女之代称。西子病心而颦,村东丑女见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颦,富人见之,闭户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东施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此即东施效颦之典。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世人因名其溪。越君勾践图复国,以吴王好色,乃用范蠡谋,徧访国中美色,得西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乃献于吴王夫差。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吴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报(伍)子胥之忠。《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皆罪于女,惟西子例外,无人将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崔道融《西施滩》云:“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罗隐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王维《西施咏》云:“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鱼玄机云:“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女神去相和。一双笑靥才回,十万精兵尽倒戈。”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卢挚《西施》云:“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提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长文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

明姚绶诗云:“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一去姑苏无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

今苏州城西有馆娃宫、一剑泾、玩月池、响屧廊、西施洞等遗迹。诸暨苎萝村有西子祠,田锡山撰联云:“决报吴心,成沼吴功,夫婿五湖舟,坐笑先机文种味;以倾国貌,洗辱国耻,女儿百世祀,若论配飨木兰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