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第1页)

作者:無字驚鴻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雖然,大秦現在和禮儀之邦差的有點遠,基本不講武德也不愛講禮儀。

那女子沒怎麼學習過商道和權謀,卻能憑藉本能和智慧使用出來。這不是完美的治粟內史人選嗎?

既能應付朝堂爭鬥,又能解決財政問題。多好一個工具……咳,多好一個姑娘啊!

提筆給探子回了信,扶蘇又拿起另一份諸戎送來的好消息。

竹簡上寫著他們通過層層傳遞,終於在西邊找到了一種不錯的牧草。

這種牧草會開紫色的小花,當地人稱它為「木粟」。這是個音譯,戎狄隨便湊的字。

說是那邊的牛羊馬吃了這個之後,長得格外膘肥體壯。而且這種草哪裡都能種,不需要良田,貧瘠地也行,遇到旱情和天寒都不怕。

為了證明自己沒瞎說,對方特意送了一株樣品過來。

扶蘇小心翼翼地從布袋裡將那株牧草倒出來,一眼便辨認出了這是什麼。

紫花苜蓿。

名字是後來大秦有個看不下去的文臣給起的,特意挑了與草有關的字代替之前的木粟。主要這東西是草,和木頭、粟米實在沒什麼關係,用原來的音譯容易引起誤解。

扶蘇當初搞到紫花苜蓿倒不是戎狄主動進獻,而是打下匈奴之後一時半會兒搞不懂西域。但是這麼大塊的地盤放著也是浪費,乾脆物盡其用開了通商。

通商一開,大秦的商人就能光明正大地往外走了。有一支商隊走得格外遠了些,就發現了當地在用這個充當牧草。

扶蘇原本沒想那麼快弄到紫花苜蓿的,畢竟實在是太遠了。代換到現代就是伊朗那一塊,跟裏海、波斯灣和印度洋挨著。

沒想到諸戎為了賺錢居然這麼有行動力,正好省了扶蘇一樁事。

紫花苜蓿的種子可以多買點,等數量足夠了,就可以純靠自己留種種植。

但是價格得往下壓一壓,做生意嘛,不能太大方。

巧了,之前才和諸戎的軍師達成了協議。有對方在,可以從內部幫忙說項,將價格壓得再低一些。

扶蘇決定榨乾軍師在諸戎部落里的全部價值,多幫大秦撈點好處,然後再把人接回來為秦國發光發熱。

一個人才兩用,簡直賺翻了。

第18章生病

既然諸戎連紫花苜蓿都能弄來,那再讓他們順便找點別的東西也很合理對吧?

西域那邊好東西太多了,真等日後慢慢收集,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去。能早點給大秦子民用上,自然最好不過。

許多人曾因齊國富庶便對齊地心生嚮往,願意拖家帶口去那邊生存。大秦只要努努力,也能成為比齊國更令人嚮往的存在。

到時候天下一統,誰還會罵暴秦呢?說不準許多黎庶反而會欣喜於自己國家被秦國吞併,自己也能過上傳說中的好日子了。

只是秦律嚴格,徭役也重,光是生活條件提高恐怕不太夠。

不說別的,秦律中就有規定不許無事在街上瞎溜達、不事生產,違者要受處罰。

可這種情況在燕國太常見了。

燕地多豪俠,不僅愛拎著劍到處晃悠,還喜歡「替天行道」,一言不合就拔劍殺人。有的是認定官吏富戶欺壓鄉人就直接動手了,更有為了所謂的「義」就去殺無辜者的情況存在。

雖然扶蘇很看不慣這種視律法於無物、隨意殺人的行為,但燕地確實是常年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一時半會兒想讓人家改不太現實。

倒是閒逛不事生產這個,可以酌情放寬一些。

殺人就不行了,必須按律嚴懲。一年習慣不了就五年,等刺頭都被處理了,遲早能習慣的。

想到這裡,扶蘇輕嘆了一口氣。

秦律哪有那麼容易改呢?他只是個長公子,連太子都還沒當上,沒那麼大的權利。

大秦做主的是父親,父親不肯鬆口的話,他說什麼都沒用。尋常小事他撒個嬌父親也就應了,事關國家根基卻不是輕易能動的。

上輩子還是天下一統五年之後,父親看到了六國庶民遲遲無法歸心,許多縣城都出現了小規模動亂。這才同意先在燕地推行放寬過後的秦律,沒想到效果斐然。

黎民百姓的訴求不多,只要日子能過下去,他們就能咬牙過。若是苦日子裡能嘗到哪怕一點的甜頭,就會心生感激,乖乖的不鬧事了。

現在滅六國的行動才剛剛開始,也不是修改律法的好時機。好在這件事還不著急,可以徐徐圖之。

其實按照扶蘇的想法,放寬後的秦律應該全境推行,而不是只給六國優待,他登基後也是這麼做的。

但父親在位時不認同他的觀點,只把放寬後的律法當成是一個過渡期的適應性律法,打的是等六國黎民徹底歸順再改回原來版本的主意。

也不知父親泉下有知,知道他陽奉陰違不僅沒把律法改回去,還把秦地也改成了寬刑,會不會生氣。

扶蘇撐著側臉想了想,覺得應該不會。

他腦子裡在打什么小九九,哪裡瞞得過親爹。父親肯定早就看出來了,沒罵他就是默許的意思。

人類的本質是真香。

大概父親看了六國之地任用寬刑後的社會風氣,心裡也認同了這種秦律更適合一統後的天下吧。

扶蘇決定先去試一試,拿修改後的寬刑去試探父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