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第1页)

作者:無字驚鴻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扶蘇傳給巴清的信里有簡單提及過造紙的流程,巴清發現找不到人之後,立刻轉變了思路。

七國亂世,人才流離,或許他們要找的人早就離開了齊地。與其大海撈針似的繼續找對方,倒不如拿著公子提供的簡易流程找人改進。

任何技術都不是發明之後就達到巔峰的,總有一代代人的改良。既然原發明者找不到了,那就跳過獲得詳細步驟這一環,直接開始改良。

反正公子也說了,這個流程基本是完整的。只是制出的紙張比較粗糙,不便書寫。

公子連改進方向都說出來,那還有什麼難度?直接尋找能把紙張製作得更精細的匠人不就完了?

巴清細細研究了造紙流程之後,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將紙漿原料打得碎、如何製作出更適合撈紙的紗網以及如何培養出手更穩的抄網匠人上。

打碎紙漿需要改進的是工具,齊魯之地缺什麼都不缺改進工具的匠人。

先不管他們能不能改進造紙工具,把人帶回來再說。這裡用不到,別的地方也遲早能用到。

巴清帶著數十個匠人家族集體遷移回了秦國。

扶蘇被她帶來的人數給驚到了:

「多少家?」

侍者回話:

「三十七家。」

是三十七家,不是三十七人。每一家都是拖家帶口而來,其中除卻正當壯年的男女之外,更有老一輩匠人和一代正在學習手藝的鮮血液。

雖然如今的匠人傳承還趨於保守和封閉,講究技術不外傳,只在家中世襲。但扶蘇覺得無所謂,只要想法子讓這些家族壯大、人數增多就可以了。

工匠在被打壓的情況下,他們的作品大多售賣困難。為了避免自家人相爭的情況出現,可能會選擇只將技術傳給其中一脈。

可只要大秦對匠人的需求越來越多,那麼人只會不夠用,絕不至於傳承者太少導致後世斷代。

現在他們只傳自家人不要緊,家族人多了總有願意外傳的,或是願意和別家一起討論、分享與改進的。

敝帚自珍並非好事,但想打破技術壟斷須得一點點來。

扶蘇尋找匠人的事情並沒有瞞著秦王政和蒙毅,是以扶蘇看完傳信之後,又遞給閒著的蒙毅觀閱。

蒙毅看完後與有榮焉:

「齊地只是表面和平,如今我大秦已經展露出了獠牙,自然有聰明人意識到齊地也已不如當初安全了。」

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匠人願意舉族搬遷,誰都能看出來,日後秦國境內才是最安穩的地方。

即便擔憂秦國樹敵太多被攻入關中,那也不要緊。巴清許諾將他們安置在巴蜀之地,那裡有天塹阻隔,敵軍很難攻進來。

二十多年前都江堰修成,自此蜀地開始成為天府之國。匠人們對此也有耳聞,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糧食產量豐足的地方,正適合躲避戰亂。

由此可見,當年秦惠文王命張儀、司馬錯主持滅蜀之戰有多明智。

扶蘇也感嘆道:

「幸有巴蜀糧倉,否則關中苦寒,哪裡能支撐大秦東出。」

惠文王之子昭襄王,之所以能肆無忌憚地折騰六國,依仗的除卻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虎狼之師外,蜀地的糧草支援也功不可沒。

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鄭國渠,關中地區還未能成為千里沃野。

現在秦王政的條件比那時候更好,既有巴蜀又有關中。兩大糧倉同時供糧,也難怪其他各國打完仗就元氣大傷,秦國卻能連年征戰,一個接一個打過去,都不用怎麼休養生息。

扶蘇忽然想到了什麼,轉頭問父親:

「昔年父親加冠親政時,西邊不少戎人部落似乎進貢過牛羊牲畜?」

秦國早把周邊的戎人打服了,不說昭襄王,就是祖父莊襄王子楚,在位僅三年也依舊武德充沛到令六國頭疼。

是以秦王加冠這等大事,周邊部落哪裡敢怠慢。為了討好大秦,自然得主動奉上賀禮。

秦王政聞言放下竹簡:

「你這是看上了他們的牛?」

扶蘇笑了:

「戰士在外征戰,耕田的勞力難免不足。只靠留守家中的婦人,屬實艱難。若有大量耕牛下放給鄉里,便能解決這一煩惱。」

要讓戎人進貢馬匹不容易,馬匹是戰爭剛需,戎人可能會因此暗生不滿。雖然大秦不畏懼這些,但滅六國期間還是少些波折為妙。

牛則不同,先秦時期很多諸侯得到牛的進貢後根本不會想著分發給下頭的黎庶用來耕種土地。他們只會把牛宰殺了,用於祭祀天地和先祖。

當初親政那次送來的牛就拿去祭祀了,很是可惜。

這種行為實在浪費,扶蘇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覺得拿點羊頭祭祀就差不多了。剩下的羊肉可以烹飪分食,牛馬則更是有其重大用途。

秦王政對祭祀比他兒子上心得多,不過最近並沒有需要祭祀的地方。

他略一沉吟,便道:

「韓國將滅,如此大喜之事,戎狄怎能不奉上賀禮慶祝?來人,將寡人的意思傳達給諸戎,他們知道該怎麼辦。」

西邊的戎人少有能耕種的土地,牛對他們來說就是平時用來宰殺吃肉的。秦國索要牛羊不是什麼大問題,更何況這次還只要牛不要羊、馬。

接到傳訊的諸戎聽到一半就被嚇著了,以為秦國想索要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