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南迁 (第1页)

毫无疑问,在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展史上,抗日战争全面爆是一个转折点。自1928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前,无疑是史语所迅展的黄金时期。殷墟的15次考古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收藏整理,大量的民族学、语言学资料的调查,语言学实验室的建设……这些可以彪炳史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就是只做这其中的一个,也是可以值得终身炫耀了,而这一桩桩,一件件,竟是这样的让人目不暇接!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是处于太平盛世,傅斯年领军下的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会创造怎样的辉煌呀!

然而,战争把这美好的一切都破坏了。上一章说到了,在1937年8月17日的国防参议会最高会议上,为了躲避战乱,傅斯年坚决主张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以及平津重点大学南迁,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响应与支持,这一点,会后很快形成了政府决议。这也就正式宣布,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和平津重点大学开始南迁。而在这特别艰难困苦的时期,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蔡元培又身患重病,正在沪治疗。而中央研究院名义的二号人物,总干事朱家骅,正做为新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而坐镇东南,根本无暇顾及中央研究院的事务。也就是说,不但是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是中央研究院的担子,也全部压在了傅斯年这个代理总干事的身上。这么大的一个机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国宝级的机构,在战乱中搬家容易吗!

这时候的傅斯年,可是忙得一塌糊涂。而他的管事能力,也可以说是挥到了极致。在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之中,最难和最复杂的还是史语所,不说别的,光是15次从殷墟中掘出来的那些东西,多大的量呀,而哪一件损坏,都无法弥补呀!

还有内阁大库的档案,那么多的图书、资料。对了,还有正在规划中的中央博物院里的国宝,哪一件不是价值连城!

根据国民政府的命令,中研院各研究所与平津两地大学一起迁至湖南长沙。其实,正如胡适所说,傅斯年“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最有条理”

,早在淞沪会战之前,史语所考古组已根据战局演变,开始对历次掘的器物打包装箱,准备内迁。据史语所《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七月条:“本所随本院西迁,先选装最珍贵中西文图书、杂志及善本书共六十箱,批运往南昌农学院,其余一千三百三十三箱分批运往长沙。但部分殷墟出土的人骨、兽骨及陶片等,限于运输工具,暂留原址。”

八月条:“本院组织长沙工作站筹备委员会,本所迁入长沙圣经学院,所长傅斯年仍留南京,派梁思永为筹备会常务委员。”

迁到长沙后,史语所寄驻在长沙城东边的圣经学校和韭菜园子,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筹组了“长沙临时大学”

,也借用圣经学校上课。1937年12月,日本开始向武汉进攻。大战在即。而长沙与武汉只有3oo多公里,一旦武汉失守,长沙必遭攻击。面对危局,1938年1月中旬,根据国民政府的指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同时,中研院总办事处电令史语所向昆明转移。据《史语所大事记》1937年12月条:“议迁昆明,图书标本迁昆明者三百六十五箱,运重庆者三百箱,运桂林者三十四箱,待运汉口者两箱,等运香港者五十二箱,其余六十多箱且封存于长沙”

。一切安排完毕,史语所人员押送三百余箱器物,先乘船至桂林,经越南海防转道抵达昆明。1938年1月,赵元任等语言组的人员到达昆明,在拓东路663号建立办事处。很快,人类学组、考古组和历史组的人员亦先后抵达昆明。拓东路的房屋不够使用,又租下青云街靛花巷3号作为办公地点。7月,史语所集中在靛花巷3号办公,附近的竹安巷4号则作为职工宿舍。由于日机轰炸昆明城,1o月,史语所疏散到城郊的龙头村及其周围地带,四个组分别在棕皮营的响应寺及龙头书坞、瓦窑村的普慧庵、龙头村的弥陀寺、宝台山的观音殿。刚刚安顿下来,傅斯年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了紧张的俄工作和研究。在昆明期间,傅斯年除了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之外,完成和出版了其代表作《性命古训辨证》、表了《&1t;中国音韵学研究>序》、《我所敬仰的蔡先生之风格》及多篇时论文章。同时,带领历史组有序的对《明实录》和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校勘整理,他本人亲自校勘《太祖实录》36卷。陈寅恪到昆明后一直住在靛花巷3号,他为他的住处起了个有诗意的名字,叫做“青园学舍”

。他在这里曾大病一场,但他的重要学术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是在此期间完成。语言组带着1936年春季调查湖北方言资料,到昆明后,在赵元任的主持下下,写成了《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在此期间,语言组对云南方言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参加调查的主要有丁声树、董同龢、杨时逢等人。先后调查了云南省98个县、123个方言点,几乎覆盖了全省。这些调查材料由杨时逢整理编撰成《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969年在台湾出版。赵元任先生为之作序。这部书全面记录了2o世纪4o年代云南各县汉语方面的状况,语言描述精确,且有方言与古音的对照,是汉语方言比较研究及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深受学界好评。语言组中的昆明人、音韵学家董同龢根据调查材料写成《保山话记音》。李方桂很早就开始研究少数民族语言。3o年代初期曾调查过广西的壮族语言和瑶族语言,这期间又对贵州的侗族、水族语言和云南的壮族、傣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这些为其日后的重要著作《比较傣语手册》和多篇论文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材料。罗常培则在1938年表《昆明话和国语的异同》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昆明话的特点。以后又表《云南之语言》,这是第一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全面研究云南语言的论文,对云南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特点、分区及系属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这篇文章在云南语言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考古组在李济的领下,开展殷墟陶器研究,为编制《殷墟陶器图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李济本人在龙头村主要进行殷墟各类陶片吸水比重实验,研究成果后来表在《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在此期间,李济被推选为云南民族学会会长,兼任云南大学教授。他还兼任着“中央博物院”

筹备处主任,这时“中央博物院”

筹备处设在竹园村的,那里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董作宾在完成《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后即着手编撰《殷历谱》。这是一部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历法,进而研究商代纪年的宏大工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大量的计算,有相当的难度,在辗转迁徙过程中董先生一直坚持研究,前后十年,终成名著。正如傅斯年在其序中所说,“乎勇,成乎智”

,“昔在昆明彦堂(董作宾)始为祀谱其好合之妙,不特见者惊之,即作者亦自惊也。”

梁思永研究西北冈的铜器,将铜器高低、顶部宽窄在旁画图注明。胡厚宣曾以3个月时间写成《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达1o余万字,引用卜辞二千余条,后编入《甲骨学商史论丛》续集第一册,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被誉为“长篇巨制,气象万千”

。吴金鼎与王介忱、曾昭燏等开展大理洱海一带的考古,从1938年11月至194o年6月,现史前遗址21处,掘了其中的5处,写成《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对于认识中国西部地区的史前文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奠定了西南史前考古学的基础。这份报告于1942年中央博物院出版。人类学组主在吴宝良带领下,先后开展了“中国人颅骨研究”

、“丁文江遗著整理”

、“殷墟颅骨研究”

、“各族下颚骨颏孔位置比较”

、“罗罗体质分析”

、“中国人蹠骨与跗骨之比较”

、“中国人旋之统计”

、“云南头骨研究”

、“贵州苗夷血液型研究”

、“国族体质分类”

、“摆夷体质研究”

、“昆明人锁骨之研究”

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凌纯声和芮逸夫密切合作,在龙头村,他们整理撰写《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是介绍湘西苗族的第一部学术著作,5o余万字,经过反复修改,直到1947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凌纯声先生作为“内政部”

聘请的专家,编写出《西南边区民族调查表》,并参与筹划全国风俗简易调查,起草调查表等。他撰有《中国边疆之土司制度》、《云南民族之地理分布》、《孟定——滇边一个瘴区的地理研究》等多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