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1页)

作者:喜欢读书的阿兴哥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195o年代,英法退出中东舞台,美苏趁虚而入,不断扩大各自的影响力。彼时的中东国家,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得到美国财政和军事支持的“巴格达条约组织”

国家,有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美国之所以出钱出力搞这个组织,意在拉拢中东国家围堵苏联,另一方是以埃及为的阿拉伯国家。

1954年,纳塞尔出任埃及总统后,为了搞经济建设和军事改革,曾一度向美国求援。美国当时有意拉拢埃及,但又不愿意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权衡再三,美国便提出了很苛刻的“入伙”

条件,即美国可以提供资金援助,但前提是埃及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

,抑制苏联南下,并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对此,纳塞尔断然拒绝,随后倒向了苏联。

1956年7月,出于报复美国撤销贷款承诺,纳塞尔立即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其收入填补资金短缺,这惹得英法恼羞成怒,遂纠集以色列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战争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埃及在军事上输的是一塌糊涂,但政治上赢麻了,一举奠定了阿拉伯世界领地位的合法性。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苏联加强了与埃及的合作。赫鲁晓夫不仅大手一挥,补充了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全部武器损失,还派出一千多位工程师和百亿资金,向埃及援建了7o多项工程建设。这其中最着名的项目便是阿斯旺大坝。

1956年至1964年间,堪称是埃及与苏联的蜜月期。埃及需要什么,苏联就给什么?然而,在蜜月的背后,苏埃两国的关系,却是貌合神离。究其原因,是纳赛尔与苏联领导人的诉求并不相同。

二战后的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一场政变,就轻松完成了新旧政权的更迭。埃及就是如此。纳塞尔在领导革命势力推翻法鲁克王朝期间,几乎没有遇到阻碍,很轻松的就实现了改朝换代。

这样的革命,有好的一面,如国家可以最快度恢复秩序,百姓不用遭受战火,但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得国太易”

,新的国家机器缺乏一个重塑夯实的基础。

就拿埃及来说,由于改朝换代的度太快,纳塞尔可以说是毫无准备,毫无基础就被推上了高位。

在这种情况下,纳塞尔要想带领埃及实现现代化,领导阿拉伯世界打败以色列,他就必须妥协,找一个国内、国外各派势力都能接受的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本盘,而这个团结统一的主义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埃及内部得以稳定。纳塞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如日中天,出现了很多在今天的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一幕。

比如,1958年,当叙利亚和也门陷入内乱时,两国革命势力想到的解决方法,居然就是请纳塞尔来当自己国家的老大,以阿拉伯世界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主义有他存在的道理。

但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宣扬民族主义,就是妥妥的造反行为。一个主张民族主义。一个反对。如此一来,就使得苏联在与埃及合作的过程中,经常是自说自话。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跨过轴子,压根儿就聊不到一块儿去,纳塞尔不接受苏联的摆布。

1964年之前,赫鲁晓夫奉行“不是我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的外交理念。基于此,苏联和埃及尽管私下不和,但矛盾没有公开。

可是到了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勋宗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与埃及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勋宗这个人,唯我独尊,崇尚“霸权”

理念,希望找个机会,在埃及驻军,建立军事基地,彻底控制埃及。很快,勋宗心心念念的机会就来了。

1964年,叙利亚、约旦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组织,也就是新闻中经常提到的“法塔赫”

,在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决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对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支持,而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同年11月,以色列派出空军轰炸了约旦河上游,叙利亚和约旦判断,强行实施计划,必然会引起战争,

便放弃了该项计划。不过放弃不等于认怂。

1965年1月,在叙利亚的支持下,“法塔赫”

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开始对以色列动大规模袭击,打响了巴勒斯坦人武装反对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