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 (第1页)

  要是被宋怀玉用这种热切的眼光注视着,他还真没这么好的心理素质沉沉入眠……

  就这样憋着尴尬与怪异的感受被宋怀玉连着照顾了几日,期间还有小皇帝与众多大大小小的官员过来探病看望,加起来送了好几车的补品供他调养生息,贺兰之的精神总算是恢复了过来。

  三日之后,贺兰之便重整衣冠,回到了朝廷。

  重回朝堂的贺兰之没有借着刚生完病的借口再歇息一会,而是展现一个工作狂本性般地奉着赵胤的旨意,如火如荼地带着党羽们开始正式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官制改革非一朝一夕而能成,等待着中央官场人员安排到位,地方官员也配置完备后,日子已经不知不觉到了来年之春。

  贺兰之只觉得前些日子才见冬日红梅覆上瑞雪,霎时雪白玉兰绽放于嫩绿枝头,日月变化犹如弹指之瞬,席间花影都宛如是人间幻象。

  “贺兰卿这一年来辛苦了。”

赵胤看着比以往办事效率高上不少的中央官制,甚是欣慰。

  贺兰之谦逊地屈身拱手言道:“微臣不觉辛苦。”

  “相父的所作所为朕都看在眼里,朕知道相父为这场官制改革付出了多少努力。”

赵胤抬手示意贺兰之不必多礼,“相父对这一手操办的官制改革可还算满意吗?”

  “只要陛下满意,微臣必定是满意的。”

贺兰之温文尔雅地笑了笑,“只是微臣在编制官员之时,忽而觉得中央人员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充足。”

  赵胤挑眉,“卿的意思,可是想要为朝廷灌溉鲜血液了?”

  贺兰之作了一揖,“陛下圣明,臣确有此意。”

  “朕看卿似乎有话欲言,”

赵胤饶有兴地看着贺兰之欲有他词的模样,添了一岁的身子散出的气场比去年更强大了些,“贺兰卿可是又有的想法了?”

  “微臣……”

贺兰之本想脱口而出的话语顿了顿,因为他有些犹豫自己的这些想法会否在赵胤眼里显得太频繁了些,但一想到提出这些汇聚了千百年来国人智慧的政策都是为了国家深远展而着想,贺兰之最终还是决定说出口道,“微臣想向陛下请命推行科举制。”

  第六十二章-科举制

  “微臣想向陛下请命推行科举制。”

  “说说看,”

赵胤双手交叠托着下巴,坐在龙椅上的身子微微前倾了些,看上去对贺兰之提出的这套制度充满了兴致,“这科举制又有何独特之处?”

  “本朝所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如此一来本朝官员中极容易出现才疏学浅者或品性败坏者,这般世袭并不利于本朝长远的展。”

  赵胤点了点头,示意贺兰之继续说下去。

  “微臣在翻阅史书时现,前朝之所以会覆灭,其一是君王昏庸无治,其二则是官吏平庸,经过一代代世袭而继,无能之辈最后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朝廷,无可避免地使前朝走向衰败。

  而科举制的实行,就能较好地避免前朝之鉴。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不仅仅给贵族子弟入仕选定了评判标准,有才能的平民百姓也能通过科举制而成为国家栋梁,使朝堂之中不会出现浑水摸鱼之人。”

  “哦——”

赵胤拖了个了然的长音,似笑而非地将交叠的双手分了开来,轻轻地转动拇指上的碧绿翡翠扳指,“爱卿的想法很有意思,只不过朕还有些问题想让卿来解惑。”

  贺兰之早有预见赵胤会问,毕竟长大了一岁的小皇帝比以前思考的东西更多,想要糊弄赵胤简直就是妄图,于是他行礼答道:“陛下请问。”

  “卿既知本朝世卿世禄制,那你可知一旦想要推行科举制,最大的阻力会来自何处吗?”

  “微臣明白,”

贺兰之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事最会侵占的是那些权贵高管们的利益,子嗣无法继承官位受到厚俸,做不到官场垄断,定会阻挠科举制。就算此事是微臣提出的,涉及到整个官宦阶层后,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联合起来反对此举。”

  赵胤看着贺兰之的反应,墨目中浮现一丝称心的笑意,“卿心如明镜,朕甚是欣慰。看来是有提前想过如何避免官员们的阻挠了。”

  “臣的确有理说服他们。由于阶级固化的现象,官宦子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无疑比平民要好上许多,他们参加科举本就具有优势,不必需要太过担心权贵子弟比不过民间百姓。”

  贺兰之信口开河地表示科举制不会坑官员,装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冠冕堂皇地在赵胤面前瞎逼。逼着。

  反正他嘴上说的都是虚的,真正行动过了才是实在的。先哄骗那些官员们同意科举制才是最要紧的。

  至于科举不会坑权臣子弟,傻。子才信呢。不过他的任务就是先把权臣们哄成傻。子才行。

  自古高手出民间这句俗话,不是凭空而来的嘛。

  “如若官宦子弟真要全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庸才,臣也会带头弹劾他们,科举只是考察他们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已,安逸了那么久,的确应该给他们些考验。”

贺兰之继续道。

  赵胤挑眉瞧了他一眼,“贺兰卿可别忘了,你的丞相之位也是继承了贺兰。你当真不在意废除世卿世禄制?”

  贺兰之回答地十分坚定,“微臣不在意!”

  这事儿要在意也是原丞相在意,他这个半路出山的丞相需要在意个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