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民24式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 (第1页)
关东事变后东洋国步步进逼,其并吞全华夏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华夏国府深知双方间终将爆大战,进行工业备战已迫在眉睫。
华夏国府随即加强了现代国防工业建设,加大了兵工生产,储备军火弹药器材,并逐步整建了汉阳、金陵、巩县、华阴等17个兵工厂。
当时的德国,视华夏国府为反苏反共的战略伙伴,也视中国为产品倾销地和战略矿产来源地,一方面满足了华夏国对德国军火和现代工业设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德国整军备战对战略原料的需要。
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华夏国府进行军事整编计划,颁布《6军师暂行编制表》,按照德军的装备、编制架构和训练方式改组国军,建立现代化的步、炮、工、辎、装甲、通信等兵种。
同年又召开全国制式兵器会议,统一选定国军制式武器装备,并于其后连续两年召开6军编遣会议,对全国庞大而又编制和装备纷杂的各方部队进行调整。
《中德产品互换条约》签订后,极大促进了两国的关系和贸易,华夏国用锑、锡、钨、锰砂等战略资源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
华夏国府向德国毛瑟兵工厂订购了一万支m1924式步枪,引进了该枪的全套图纸、样板,交由巩县兵工厂仿制于华夏二十四年开始小量试产,故命名“民24式”
步枪。
“民24式”
步枪筹备和试产过程中,军委会高层很重视,并提出将枪托略微缩短、刺刀加长等改进意见,符合步枪紧凑化、轻型化的展趋势,也适合华夏国士兵的体质和国情,“民24式”
步枪深受华夏国士兵喜爱。
华夏国府又将该枪定名为“中正式”
步骑枪,枪匣上、节套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
三字。
“华夏国府里不但有高人,也不缺少马屁精啊。”
宋鸿飞感慨万千地道。
在这段“中德合作”
的黄金时期,华夏国府从德方获得了mgo8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的完整图纸和对照模板,随即由金陵兵工厂开始仿制和量产。
那一年,金陵兵工厂仿造成功了mgo8马克沁重机枪,命名为“民24式”
重机枪。
对于宋鸿飞设计的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华夏国府、军委会和兵工署从一开始就进行了最严密的保密措施,所有参与和知情的人员都被严厉告知:“最高机密,严禁对外泄露半点消息!”
出于保密的考虑,军委会将宋鸿飞设计的步枪和机枪分别命名为“民24式”
半自动步枪和“民24式”
通用机枪。特意和“民24式”
中正步枪和“民24式”
重机枪混淆命名,以便对外掩人耳目,尤其是混淆无孔不入的东洋国情报人员的视听。
“民24式”
中正式步枪和“民24式”
重机枪开足马力生产,规划全面装备一般部队,而宋鸿飞设计的新式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将重点装备最精锐的部队。
从此,华夏国军队破除了步兵轻武器卡脖子的羁绊,一扫以前杂乱无章、受制于人的混乱局面。
华夏国府调整了制式兵器的政策,得以统一调配有限的资源,军委会要求:“第一步先整理原有各工厂之制造力,以能自造或仿造为标准。”
兵工署和工业部门集中资源和力量,转而重点投入火炮等重装备的规划和攻关研制生产中。
一波才动万波随,牵一而动全身。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在抗战爆前,华夏国军队终于有希望摆脱以血肉之躯抵抗坦克大炮的悲惨壮举了!”
宋鸿飞心潮澎湃,他已禁不住泪流满面。
“民24式”
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也已悄然少量生产,在军委会精心挑选下,交由教导总队军士营率先进行装备试用。
军士营是专门培养训练士官的部队,可谓是教导总队中的教导队,军事素质良好,经验丰富,作风顽强,战斗力强。
军士营士兵一般都是士官以上的骨干,或者是预提士官的老兵,其作用就像种子一样,播散到各基层分队担任士官、班长和战斗骨干。
张谊于当年1月从美国学成回国后,担任教导总队军士营第3连少校连长。
军士营下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82迫击炮排,各连的士兵都装备了刚刚生产的“民24式”
半自动步枪。
机枪连装备有9挺“民24式”
通用机枪,其中6挺为配备6公斤重三脚架的标准型,另3挺为配备了加重枪管和加重三脚架,并配备了对空射击瞄具,射重尖弹和穿甲弹的高射型。
全训的尖刀连队第1连增设了1个机枪排,装备3挺标准型“民24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