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大炮传奇电视剧 > 第25章 傅斯年和陈寅恪

第25章 傅斯年和陈寅恪 (第1页)

有人认为,傅斯年在留学期间,这样的如饥似渴的求博,是受到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的影响,特别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期间。

陈寅恪、俞大维早在傅斯年之前,就已进入柏林洪堡大学读书了。傅斯年进入柏林洪堡大学不久,何思源、毛子水、罗家伦等人也相继来到了柏林洪堡大学。

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netac1uster)。一八九零年前后的中国,似乎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

这个令克氏久久不解的疑问。

在二十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以上的这些人无疑都是其中响当当的存在。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柏林洪堡大学见证了这些学子们是怎样刻苦努力,互相砥砺。

在这些人中,对傅斯年影响最大的当属陈寅恪。

陈寅恪(189o年7月3日—1969年1o月7日),字鹤寿,原籍江西省修水县,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则为其兄弟们的辈份。他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和傅斯年一样,也出身于世代书香世家。其祖父陈宝箴,清末官至湖南巡抚,因支持戊戌变法,推行新政,被慈禧太后革职。父亲陈三立,晚年号散原老人,是清末四公子之一,为晚清著名诗人。

陈寅恪自幼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六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识字,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和诸子之学。

俞大维回忆说:“我们这一代的普通念书的人,不过能背诵《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寅恪先生则不然,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

由此可知陈寅恪幼年读书的勤奋和国学功底的深厚。

陈寅恪从十三岁开始随从长兄、著名画家陈衡恪去日本留学,后来一度回国,进一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书籍。

其侄陈封怀回忆说:“祖父藏书很丰富,六叔(陈寅恪)在他十几岁时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他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

陈寅恪自己也说:“因髫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傅斯年到柏林洪堡大学时,以前在北大的同学、陈寅恪的弟弟陈登恪也在柏林就读。傅斯年应该是通过陈登恪结识陈寅恪的。

由此便开始了这两个人,传奇一般的友谊。

在柏林的岁月,二人的友谊,多体现在学术旨趣,以及陈寅恪对傅斯年治学方向的影响上。

赵元任夫人杨步伟曾回忆说:“我们一九二四年五月离美(到了柏林),会见了一大些旧识新知,最近的就是寅恪和孟真。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的乱的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他们常常午饭见面,并且说好了各吃各的,因为大家都是苦学生么。”

陈寅恪和傅斯年二人的柏林岁月,也许是可以天天见面,且把精力用在了读书上,两人留下的书信文字很少,但将近三年的时光,或主观或客观两个人产生了相同的学术兴趣,这也奠定二人未来二十年友谊的基础。

同在德国柏林留学的罗家伦回忆说:“当时中国留学生读书的普遍趋向、治学风气大都是先博后专,求知欲极其旺盛,又各怀学术创获的雄心壮志。朋友中陈寅恪从哲学、史学、文字学、佛经翻译,大致归溯到唐史与中亚西亚研究,又供他参考运用的有十六七种语言文字,为由博到精最成功者。”

从保留下来的六十四本之多的陈寅恪学习笔记看,当时除梵文和巴利文外,陈寅恪还学习过藏文、蒙文、满文、突厥文、回吃文、朝鲜文、印地文、俄文、波斯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至于陈寅恪一生究竟懂多少种文字,当时学术界中人和日后的研究者皆无定论,据陈寅恪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研究生王永兴说,陈寅恪“具备了阅读藏、蒙、满、日、梵、巴利、波斯、阿拉伯、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十三种文字的阅读能力”

另据陈寅恪的再传弟子、台湾学者陈哲三云:“陈寅恪会已死了的文字,拉丁文字不必讲,如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及中波斯文非常之多。至于英法德俄日希腊诸国文更不用说,甚至于连匈牙利的马扎儿文也懂。”

面对诸种说法,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后来较为谦虚、平和地对外宣称:“一般说来,他能读懂十四种文字,能说四、五国语言,能听懂七、八种语言,是大致不差的。这些成绩基本上是他在三十六岁以前取得的。”

求学时代的陈寅恪曾自言:“寅恪平生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

这是他的志向,也是实至名归的一种境界。

第一个说陈寅恪“三百年第一人”

的人是傅斯年,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而在傅斯年之前,虽有人也承认陈寅恪,但更多的人是不服的,比如陈寅恪刚到清华教书,许多人对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后生非常不屑,但一个人说了一句话立马就让所有人闭嘴,这个人就是梁启。

梁启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到了抗战时,对谁都不服,甚至踹过蒋介石的狂人刘文典说:“说西南联大只有两个半教授,陈寅恪排第一。”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当时的大师们都推崇备至的陈寅恪,却连个文凭都没有。陈寅恪到过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留学,和傅斯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