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大炮传奇电视剧 > 第31章 创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第31章 创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第1页)

傅斯年热爱教育,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培养选拔有才华的学生,视此为振兴中华学术的根本保证。

上一章谈到,傅斯年认定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或者现在人们常说的,大学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所谓在小学和中学的基础上完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性,教会学生掌握专门的技能,成为专业人才。傅斯年的这一思想,显然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晶,可谓一语中的,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真谛。

但这只是大学功能的一部分,或者是主要的功能。从国外留学对国外大学的观察和学习,傅斯年认为,大学不能只是个教学机构,集中了那么多高端人才和稀有资源,大学还应该是个研究机构。

就他个人来说,他的理想不只是做一个好的大学教员,也不只是做一般的教学行政工作,他要将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方法付诸实践,组织起一批优秀的学者进行“集众”

的研究,成就中华学术的大事业。

这是个有大目标,大智慧的人。

傅斯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朱家骅后,得到了朱的赞同和大力支持。这或许是学者型领导者的得天独厚——从善如流。

说干就干,从一九二七年八月起,也就是傅斯年刚来到中山大学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他便开始实施他的“集众”

研究的计划,着手创办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并出任研究所筹备主任。

十月十六日,语言历史研究所正式成立。

傅斯年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商议出版学术刊物事宜。会议决定由杨振声、顾颉刚、余永梁、罗常培、商承祚等人编辑《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顾颉刚、杨振声、杜定友等人编辑《图书馆周刊》,钟敬文、董作宾等人编辑《歌谣周刊》(出版时改名为《民间文艺》)。

傅斯年创建史语所之目的,不仅是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同样”

,更是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如果追溯起来,傅斯年的这一理想当缘于他对中国传统学问的极度不满。他在北大求学阶段,就曾著文列举中国学术的七大弊端,以及由此弊端而形成的“教皇政治、方士宗教、阴阳学术、偈咒文学”

。因此,年轻的傅斯年对“国故”

、“国学”

甚为不屑,迫切希望能有专门机构来建设科学的新学术。

他说过;“向者吾校性质虽取法于外国大学,实与历史上所谓“国学”

者一贯,未足列于世界大学之林;……期之以十年,则今日之大学固来日中国一切新学术之策源地。”

可以说,傅斯年很早就萌生了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学问的念头,他在北大上学时就说过:“把我中国已往的学术、政治、社会等等做材料,研究出些有系统的事物来,不特有益于中国学问界,或者有补于‘世界的’科学。中国是个很长的历史文化的民族,所以中华国故在“世界的”

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言语学等等的材料上,占个重要的部分。……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决不是‘抱残守缺’的人所能办到的。”

傅斯年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留学。他自述留学动机和计划是:“我将来要专那门科学,现在还不会定。但以心理学为心理的、社会的科学之根源,我至少以三年的工服去研究它。在研究它以先,去研究动物学、生理学、数学。如此迂远,成功上实在讲不定。但我宁可弄成一个大没结果,也不苟且就于一个假结果。

研究傅斯年的思想,能够看出:他在英国求学的“主要目标是一方面摒弃代表着中国思维方式的模棱两可、过于笼统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运用一些实验的、观察的和数理分析的方法探求人类思想的深层”

傅斯年这种无畏的、不功利的探求,不仅仅在于他对科学的信奉,更在于早早就抱定了这样的宗旨,即“无中生有的去替中国造有组织的社会,是青年的第一事业”

他后来曾经有过这样的自我评价:“病中想来,我之性格,虽有长有短,而实在是一个爱国之人,虽也不免好名,然总比别人好名少多矣。心地十分淡泊,欢喜田园舒服。在太平之世,必可以学问见长,若为政府persecuted,也还如是,惜乎其不然也。……我本心不满于政治社会,又看不出好路线之故,而思进入学问,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此门里门外跑去跑来,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无成也。今遭此病,事实上不能容我再这样,只好从此以著书为业,所可惜者,病中能著书几何,大是问题耳。”

在寻找到“科学”

的史学研究方法过程中,傅斯年在如何看待中国古史问题上,是经历过一个过程的。

在北大求学期间,傅斯年曾著文认为:“周平王东迁以前,世所谓唐虞三代,此时期中,虽政治不无变化,而其详不可得闻,既无编年之史(《竹书纪年》不足信),又多传疑之说(夏殷无论,即如两周之文王受命,周公居东,厉王失国诸事,异说纷歧,所难折衷)。惟有比而同之,以为“传疑时代”

。盖平王以降,始有信史可言也。“

以周平王以降为中国信史的开端,这种观点不可谓不激进,但也恰好凸显五四时代的社会风尚。对于信史之前的神话传说,傅斯年的判断是:“就中国论,古来一切称帝之神王皆是宗神(triba1gods),每一部落有其特殊之宗神,因部落之混合,成为宗神之混合,后来复以大一统思想之达,成为普遍的混合。《尧典》所载尧廷中诸人,……其来源皆是宗神,即部落之崇拜。后来或置之于一堂,或列之于多系,其混合方式要不出于战伐的,文化的,思想的。两民族或两部落攻战之后,一败一胜,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