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传奇大炮怎么操作 > 第16章新潮杂志

第16章新潮杂志 (第1页)

一九一八年秋天,傅斯年和罗家伦、康白情、徐彦之等人经过酝酿和讨论,决定组织一个团体,于是约集了二十多位同学,创立了新潮社。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生于江西进贤。他是“五四运动”

的学生领袖之一,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其中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的口号,并在五月二十六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

这个名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九一八年十月十三日,举行第一次预备会,研究办个什么样的杂志。最终确定了三个标准: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字。

杂志的名字,罗家伦提出叫“新潮”

,徐彦之建议英文名为“TheRenaissance”

,译为“文艺复兴”

。最后,大家同意名称中英文含义有区别,杂志中文名为《新潮》,下书英文名TheRenaissance。从杂志的名字,不难看出,这些年轻人的抱负是要担负起启蒙的责任,

考虑到学生有寒暑假,杂志每年出版十期。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召开第二次预备会,编辑部推选傅斯年为主任编辑、罗家伦为编辑、杨振声为书记;干事部推选徐彦之为主任干事、康白情为干事、俞平伯为书记;胡适为杂志顾问。

蔡元培校长批准每月从北京大学的经费中拨2ooo元作为办刊经费,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热情地腾出北大红楼一层22号房间,作为杂志的办公场所。北大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答应,行由北大出版部负责,印刷由该部设在北大红楼地下室的小型印刷局负责。账目则由学校会计课负责。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新潮杂志社启事》。一九一九年一月一日《新潮》第1卷第1号出刊,《新潮》杂志在北大红楼诞生了。

一九一九年元旦,《新潮》创刊号在北大红楼正式出版行。

刊词中写道:“本志同人皆今日学生,或两年前曾为学生者;对于今日一般同学,当然怀极厚之同情,挟无量之希望。”

希望海内同学“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

一时间,北大拥有《新青年》、《新潮》两个备受关注的进步刊物。《新潮》的稿件除了学生自己撰写,《新青年》的大师主笔们也踊跃供稿。

李大钊的《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等文章,鲁迅的小说《明天》,王星拱的《科学的真实是客观的不是?》、《物和我》等力作,先后在《新潮》刊。

《新潮》呼应《新青年》,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学,介绍国外先进思潮,成为当时公开主张文学革命的新秀。

胡适曾赞赏:“《新潮》杂志,在内容和见解两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

《新潮》还刊一些关于家庭、民主、社会改造等问题的文章。罗家伦的《今日之世界新潮》,大胆宣称:“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

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

叶绍钧的《女子人格问题》一文在《新潮》杂志第1卷第2号上表。文章指出:一般男子对于女子,只有两种主义。一是设种种美名,叫女子去上当,自己废弃他的人格叫做"诱惑主义"。一是看了女子较自己庸懦一些,就看不起他,不承认他是同等的"人",因此就不承认他的人格,叫做"势力主义"。

若恢复女子人格。不可不先有一种自觉。女子自身,应知道自己是个“人”

,她和男子不同在生理方面,这是天然光明的,并不牵涉善恶问题、优劣问题。她生育是替社会增新分子,是一种很神圣的事业。她做别人妻子,是顺自然之理,和男子做女子的夫一样。并不是去做男子的财产、奴隶,替他管家事,掌财产。

在已经习惯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样的文章和主张在当时简直是“骇人听闻”

,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在《新潮》第一卷第一号上,傅斯年表的《〈新潮〉刊旨趣书》,是带有宣言性质的文献,文中系统论述了《新潮》杂志的宗旨、责任。(全文附后)

傅斯年在《新潮》上,先后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内容涉及文学语言、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哲学历史等领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从此他蜚声文坛,成为北京大学一位富有魅力的学生领袖人物。《

《新潮》在文学形式方面,使用新式标点,为白话文的展推波助澜,备受社会各界读者的推崇。第一期出版不到一个月,竟加印三次,销量达到万余册。即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每天收到很多来信要求重印。

很多学生看过杂志后,借给同学看,寄给朋友看,送给兄弟姐妹看。《新潮》的读者在不断增加,影响面在不断的扩大。

《新潮》显然刺痛了守旧的势力,杂志受到北大部分保守派教授和学生的攻击、谩骂,北大红楼二层的教员休息室成了激辩的场所。有人拿着几本《新潮》和《新青年》,送给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还在刊物上写了“非圣乱经”

“洪水猛兽”

“邪说横行”

等评语,呼吁惩处北大校长、进步教授和青年学生。而有几家旧势力办的报纸,竟把攻击和咒骂《新潮》作为了他们的主业。

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新潮》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附:傅斯年《〈新潮〉刊旨趣书》

《新潮》者,北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