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页 (第1页)

作者:休芸芸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那边导演进入会客厅,就见顾桓中和其他电影公司的老板出来相迎。

  “顾总,好久不见了。”

  “张导。”

  “肖总、汪总监……”

  “一家人,都坐。”

顾桓中拉开椅子,请张明义入座:“忙起来也有好几个月没去看望张导了,听说您如今正在筹备一部片,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和以前一样,剧情片,”

张明义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也不算是片,说实话,这部电影啊,我都筹划了有快二十年了。”

  “二十年?”

顾桓中一愣。

  “是啊,从第一部拍摄农村的电影获得金棕榈之后,我就有了这个打算,”

张明义道:“后来啊,这个想法就渐渐成形。”

  顾桓中思考了一下:“您是打算……回归以前的拍片方向,反映中国的民俗和文化?”

  张明义导演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作为西北导演,以一部《高山之下》革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从此之后,反映中国民俗和土地文化的电影走出国门,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崛起,并且屡获大奖。

  但后来,尤其是千禧年之后,张明义导演忽然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题材和风格,开始拍摄商业片,以一部打星云集的《归者无路》冲击了好莱坞电影,这其实是他在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这个大背景之下,完成自身艺术转型的标志,但被当时的影评家骂地体无完肤,说张明义是把中国电影“带歪了路”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张明义回忆往事,道:“我如果不率先领头完成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过渡,那现在中国电影就会跟欧洲那些国家的电影一样,和湾湾电影也一样,无法对抗来自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从而被好莱坞占领市场。艺术片永远打不过商业片,就像一条木板船打不过坚船利炮一样。”

  “但我不再拍艺术片的原因还有一个,”

就听张明义叹了口气:“当年我拍了一部片子,选送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人家给我退回来了,说里面的高楼大厦都是假的,中国的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住得起那么高的楼,我以前拍摄的农民住在棚户里,那才是真正的中国,说我不能把艺术政治化,不能替政府宣传。”

  张明义非常生气,原来我能获奖的原因是,你们觉得中国人就是穷的,就是落后的,你们就是看不见中国的展,也拒绝看见。

  从此以后,张明义就不拍农村的东西了,直接转型商业片。

  “后来,我意识到愚昧、固步自封的人其实是他们,”

张明义道:“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跑来中国拍摄北京城的意大利导演的镜头里,拒绝相信中国已经赶上时代的潮流,甚至已经在引领时代了。”

  所以张明义筹划了这么多年,并且终于下定决心要拍摄的电影,名字、内容和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

  在场的所有人听到这个名字,都不由自主肃然一震,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