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 (第1页)

作者:刘和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徐阶高拱张居正的心也都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

  不知过了好久,嘉靖才接着说道:“都不是。我这个儿子是体谅做父亲的艰难,这才将十万匹丝绸退了回来。也不是退给朕,而是退给江南织造局。因为有人打着朕的招牌把粮借给了灾民。这个粮朕得还,父债子还,朕的儿子是为了替朕还债了。谁叫我大明朝国库亏空!”

  这一下该轮到其他人下跪了,五个员四个大太监都跪了下去,趴在那里。

  嘉靖不再叫他们起来,眼睛望着大门外,一个人顾自说了起来:“他将这些丝绸一退,又提醒了朕,朕的命苦啊!

人家都是一个儿子,两个儿子,妻妾多的也就十几个儿子。可朕身为君父,大明朝所有的人都是朕的儿子,朕怎么就当了这么一个父亲?”

说到这里他又停住了。

  这就是要人接话了,接话的当然只能是严嵩:“裕王为子仁孝,皆因臣等不忠,贻君父之忧。臣等请圣上治罪。”

  “朕说了不议朝局。”

嘉靖立刻打断了他,“朝局都是你们的事。就拿浙江来说吧,总督巡抚按察使连一个任的杭州知府都是你严老和小老派的,织造局是吕芳派的,两个受灾县份的知县都是我这个儿子向吏部举荐的。你们现在跟朕谈什么朝局?”

  一竿子又打倒了所有的人,大家都不敢吭气了,只好又趴在那里。

  嘉靖又恢复了先前的语气,慢慢说道:“俗语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可许多做父亲的偏偏愿意做马牛。严嵩,吕芳。”

  严嵩和吕芳趴在那里答道:“臣、奴才在。”

  嘉靖:“先说严老吧。你儿子就在这里,平时对你如何你比朕清楚。朕现在只跟你打个招呼,不要事事都听他的。有些事可以让他去办,有些事不要让他去办。管紧点,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严嵩抬起了头:“臣谨领圣命!”

  云遮雾罩,褒贬难明。不只是严世蕃趴在那里懵,其他人也都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嘉靖对着严嵩的目光:“明白朕的苦衷就好。”

  严嵩的头微微颤着:“臣明白君父的苦衷。”

答着又趴了下去。

  嘉靖的目光转向了吕芳:“吕芳。”

  吕芳抬起了头:“奴才在。”

  嘉靖:“你本是个没有儿子的人,可你的儿子比谁都多。那么多干儿子干孙子,你累不累?”

  吕芳:“奴才错了。”

  嘉靖:“无关对错,皆因糊涂。”

  吕芳挺直了身子跪在那里,目光淳淳地望着嘉靖。

  嘉靖也望着他:“宫里宫外那么多太监宫女都叫你老祖宗。死了的人才称祖宗呢。你一个大活人让人家当死人叫着,叫也把你叫死了。”

  吕芳只好趴了下去磕头答道:“奴才着实糊涂。”

  嘉靖:“你那个干儿子杨金水回杭州后怎么着了?每年几十万匹丝绸捏在人家手里,到了朕想拿出点粮赈济灾民还得靠人家去做好。现在朕的儿子退回了十万匹丝绸,先把账还了。可今年卖给西洋商人的五十万匹丝绸有没有着落?总不成胡宗宪在前方打仗向朕要军饷,朕还要看人家眼色行事吧?”

  吕芳立刻大声答道:“这是奴才失职,奴才先行请罪。”

  嘉靖:“请罪就能请出钱来?”

  吕芳:“奴才请罪是想告诉内,织造局是我大明的织造局,任何人打着朝廷的招牌经商营私,都是以商乱政,都与织造局无关。内应该查明此人即刻拿办。今年死也要死出五十万匹丝绸卖给西洋,筹集军饷及时供给前方。要是误了胡宗宪在浙闽和倭寇的战事,司礼监和内共同领罪。”

  “朕说了朝局你们去议。”

嘉靖站了起来,“朕只给你们打一个招呼,各人管好各人的儿子。比方这一次去淳安任知县的那个海瑞,父母官就当得不错,虽然给朕落下了一屁股债,却能把他那个县的子民都安抚好了,朕还真不好说他什么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朕的儿子举荐的,这个债就只好让朕父子来还。各人的算盘各人打,各人的债各人去还!”

说完,撂下跪着一地的人,独自向里面精舍走去。

  “臣等恭祝圣安!”

一片惶恐声中嘉靖的身影消失在帷幔之中。

  加上裕王,一共是十个人,这时都慢慢站起来了。

  吕芳的目光直望向严嵩。

  严嵩:“立刻以六百里加急廷寄给浙江,抄那个沈一石的家,筹粮募军供应胡宗宪!”

  严世蕃:“我立刻拟票!”

  廷寄是下晌到的,会议必须连夜举行了。由于生了战事,杭州早已戒严,这时辕门外更是站满了兵,到处是火把,戒备森严。

  辕门外街道又传来了马蹄声,还是那个队官带着几个兵迎了上去,现是从淳安建德赶来的高翰文,便立刻候在一旁,等高翰文勒住了马,这队官立刻上去带了马缰:“高府台终于到了。里边急得不行,都等您呢。”

  高翰文翻身下马,刚跨进衙门,又一个人等在那里迎上来了,便是那个门房书办。

  高翰文没有停步继续向衙内走去,那书办便疾步跟在他身后,一边低声说道:“高府台,有一样东西,郑大人何大人叫小的还给大人。”

  高翰文停住了脚步。

  那书办四处望了望,只有站在各自位置的士兵,便从衣袖中掏出一张纸塞了过去。高翰文望了他一眼,接过了那张纸刚打开便看见了那两行字:“我与芸娘之事与旁人无关。高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