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页 (第1页)

  《青年科学报》每日收到的投稿信件成百上千,好的论文多来自各大学教授,也有一些民间科学家的论文让人惊艳。但更多的,则是胡编乱造的伪科学。

  比如有人声称研究出了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还有人声称自己在研究永动机。更夸张的连气功大师都来投稿,声称自己的气功治好了精神病人。

  偶尔出现一两个还可以当笑话看看,问题是这些稿件出现频率才是最多的,光研究永动机的论文,每个月至少都能收到三五份。气功大师的更多,基本每月不少于十份。

  所以《青年科学报》每期刊载稿件时,都可谓大浪淘沙,编辑们都觉得自己快淹死在这片浪里了。

  “又是一封乡下投稿。”

一名编辑拿起一封投稿信,看到上边滨江镇红星中学的地址,本能的产生厌恶心理。

  不是他瞧不起乡下人,实在是来自乡下的稿件,一半以上属于各乡村的气功大师。

  不过地址写着红星中学,看来似乎是中学老师,论文应该会写得比较靠谱点吧?

  编辑撕开了信封。

  稿件不够工整,写稿的人字不太好看,也不像成年人的触。

  标题:《机器人的简单智能》

  署名:红星中学科学学习小组

  内容:是否能让机器人拥有简单智能,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

  编辑的身体不由自主往前倾:“这是什么?”

  信寄出后,季椽便不再管,他对自己的水平还是有信心的。

  那台粗糙的蜘蛛机器人除了会自己转向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用处,连条玩具都比不上。但它带来的好处迅而有效,季勇等人瞬间就被收服了,表示如果是这方面的学习小组,他们非常乐意参加。

  连宋冀宁都说:“缘缘,我觉得我们可以研究这个,做成玩具专门卖给季勇这类型的傻瓜,怎么看都比研究数控机床快容易多了。”

  季椽摊手:“我的水平很低,让我拿这种程度的技术制造商品,我是绝对不同意的,太丢脸。”

  “不能做得再好了吗?”

  “可以再好一点,但也不够资格贩售成商品。”

  宋冀宁失望:“好吧,反正也达成一个目的了。”

  季勇这群傻瓜因为觉得研究机器人很酷很好玩答应了,何校长这边却仍旧不肯放松。

  幸好季椽很快收到了《青年科学报》的来信。

  来信送到学校,信封上还盖了《青年科学报》的章,非常引人注目。因为信是寄给季椽的,李书兰便代拆了。

  信中是一份工整的稿件录用通知函:

  致:

  红星中学科学学习小组:

  您好!

非常高兴地通知您,您撰写的文章《机器人的简单智能》本报已同意采用,拟于1981年1o月期刊裁。特此通知。

  另附:您对机器人的研究令人惊叹,就我所知扶桑不久前刚提出机器人的实用性与智能性,可以肯定的说,在智能性上,您对机器人的研究已越扶桑,但不得不遗憾您的机器人不具备实用性。

  为此,本报编辑部强烈向您推荐《工业革命核心——机器人产业》,《最优控制理论》。

  期待与你的交流。

  盖章:《青年科学报》

  李书兰拿着信件愣:“红星中学科学学习小组是什么?”

  虽然论文还没有刊载,然而这封录用通知函的作用是巨大的。何校长在得知他们组成的学习小组研究出机器人,还得到《青年科学报》的青睐以后,自然不再阻拦。只是多少有些不甘心,想让季椽把其他好学生也加进去。

  季椽坚定拒绝,他本来又没打算研究机器人,要不是何校长阻拦,他何必绕这一圈。

  编辑部热情的来信都让他觉得吃不消。

  然而更让他吃不消的事紧接而来。

  第53章来访者

  红星中学的校舍是去年刚建成的,二三年级都在校舍上课,只有一年级和教师办公室在旧校舍。

  校长终于答应季椽成立学习小组后,他便直接找了个空教室当成基地使用。

  工具和配件是从家里拿的,因为数量不够,宋冀宁和季勇等人都从自家里拿了几样工具过来,勉勉强强看着像个小维修部的模样。

  学校老师和学生都跑过来转悠了几圈,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很快就没了兴。

  季椽要做的是关于高精度一轴数控机床的一个电子改造器,功能是安装在数控机床的主机上,增强数控装置和检测反馈装置的灵活度。虽然达不到二轴的水平,但也能升级至1。5轴。

  不管外界如何想封锁这个国家的科技,老一辈研究员们总能找到方法破解。

  但现在这个时代还没人研究出来,季椽也只是听说,没有实际制造过。好在虽没有专业人员,他找的助手也不错,季勇等人毕竟是造过炸弹学过排雷的小红兵,动手能力很强,按季椽的要求制造一些集成电路没有问题。

  季椽拉着宋冀宁陪他一起研究,顺便向他讲述其中原理,宋冀宁听得懂季椽说的内容,但他没见过数控机床,不知道主机长什么样,感觉上仍是半懂不懂。

  如果像季椽所言,制出这仪器后,就有机会进入研究所参观数控机床就好了。

  季勇等人想法就更简单了,他们以为季椽还是在做什么机器人,非常任劳任怨,只偶尔热切地问:“缘缘,这次做的是什么机器人啊?好像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