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大炮传奇免费阅读 > 第53章 关于体质人类学

第53章 关于体质人类学 (第1页)

中央史语所在成立之初,在设立八个组时,第七组是人类学及民物学组,由俄国著名人类学家史禄国(sergeimikhai1ovichshirokgoroff)主持第七组的工作。

史禄国(1887年6月19日-1939年1o月19日),俄文全名为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希罗科戈罗夫(cepгeйmиxaйлobичШиpokoгopob),史禄国是他的中国名字。是俄罗斯人类学奠基者,现代人类学先驱之一,通古斯研究权威。

他生于帝俄世家,接受了西方传统的古典教育,通晓多种语言,包括许多通古斯语言。曾经就学于法国索邦大学、巴黎大学。这位俄国学者在十月革命后,被苏联官方视为反动学术权威,1922年移居中国,1939年逝世于北京,后半生有将近2o年在中国度过,绝大部分著作也在中国出版,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94年,费孝通还在深情地怀念这位1933年收他为弟子、指导他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使他受益终身的恩师。

史禄国于1912—1918年对中国蒙古、东北的通古斯(鄂温克族)人、满族进行了人类学调查,调查除了民族学、语言人类学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大量的体质人类学的内容。1923—1924年,史禄国又在沪、港、粤测量了8oo多人。他利用在华北、华南和华东搜集到的大量体质人类学资料,先后于1923年和1925年出版了表了三本有关华东、广东、华北的中国人体质研究的科学报告。

他在这些科学报告中,通过对不同体质人类学指数的统计和比较,对中国各民族的构成、中华民族的迁徙和各族群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他还应用他在体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史上人口流动作出过富有启性的推测。这三本有关中国人的体质研究,至今还是空谷足音,并无后继。

1928年夏,中央史语所第七组在史禄国的带领下,在昆明对学生、士兵和罪犯近2ooo人进行了体质测量,并拍摄人类学照片15o余幅。该组还在史禄国带领下对广州在校的男女学生进行了测量,开展华南人种育研究。1929年,史禄国用英文表了《中国人体育论》。

中央中央史语所搬北平前后,第七组的业务被中央研究院划出史语所,合并到社会科学研究所。

1934年,安阳殷墟掘进行中,当时主要是为了殷墟骨骼的整理与研究,中央史语所创设了的第四组,也就是人类学组(divisionofanthropo1ogy)。并聘请英国回来的吴定良博士为该组主任,主持殷墟骨骼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吴定良(1893年1月—1969年3月),字均一,曾用名吴士华。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体质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

吴定良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没有母爱的艰难童年和少年期更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育心理学系。1924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

1926年,考取“乡村教育”

名额,同年8月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心理学系攻读统计学。次年,转学到英国伦敦大学文学院继续攻读统计学,师从英国著名的统计学家和人类学家卡尔?皮尔逊(kar1pearson)教授。

192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1929年,他申请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补助费,继续留在英国,跟随皮尔逊教授学习人类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人类学的留学生。

193o年,经英国统计学家o.u.耶尔(yu1e)教授介绍,在荷兰,由全体学社员大会投票选举通过,吴定良成为“国际统计学社”

第一个中国社员。同年,参加在波兰举行的年会。

1934年,由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J.L.马斯(myess)介绍加入“国际人类学社”

,同年,参加在伦敦举行的年会。

第四组也就是人类学组虽然成立较晚,但取得的成绩也很丰硕。

吴定良利用殷墟出土的人骨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完成了《殷代与近代颅骨容量之计算公式》、《汉族锁骨之研究》、《中国人额骨中缝及与颅骨测量之关系》、《测定颏孔前后位置之指数》等体质人类学研究论文十余篇,分别表在《人类学集刊》、《英国皇家学会人类学杂志》和《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等刊物。论文对殷墟出土人骨进行了研究,创建了中国人颅容量的计算公式,讨论了中国人额中缝和颏孔的变化及其规律等。

吴定良还对殷墟的161例人骨进行了7项测量,后来,李济根据这些测量数据,完成了《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人头骨的一些测量特征》。

同时,中央史语所人类学组还开展了包括“中国人颅骨研究”

、“殷墟颅骨研究”

等课题研究。

吴定良在史语所任职期间,先后创立和主持了3种刊物:《人类学集刊》(年刊),专门用英文刊载短篇研究类论文;《人类学志》(不定期刊物),专门用英文刊载专题长篇研究;《人类学年报》(年刊),专门用中文刊载短篇研究文章,并介绍各国的人类学知识、技术和信息。这是我国第一次创立的专门的体质人类学刊物,刊载了当时很多学者的人类学、民族学等重要文献,对推动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定良除了殷墟出土人骨的研究工作外,还进行了系列专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工作,包括《汉族锁

192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1929年,他申请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补助费,继续留在英国,跟随皮尔逊教授学习人类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人类学的留学生。

193o年,经英国统计学家o.u.耶尔(yu1e)教授介绍,在荷兰,由全体学社员大会投票选举通过,吴定良成为“国际统计学社”

第一个中国社员。同年,参加在波兰举行的年会。

1934年,由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J.L.马斯(myess)介绍加入“国际人类学社”

,同年,参加在伦敦举行的年会。

第四组也就是人类学组虽然成立较晚,但取得的成绩也很丰硕。

吴定良利用殷墟出土的人骨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完成了《殷代与近代颅骨容量之计算公式》、《汉族锁骨之研究》、《中国人额骨中缝及与颅骨测量之关系》、《测定颏孔前后位置之指数》等体质人类学研究论文十余篇,分别表在《人类学集刊》、《英国皇家学会人类学杂志》和《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等刊物。论文对殷墟出土人骨进行了研究,创建了中国人颅容量的计算公式,讨论了中国人额中缝和颏孔的变化及其规律等。

吴定良还对殷墟的161例人骨进行了7项测量,后来,李济根据这些测量数据,完成了《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人头骨的一些测量特征》。

同时,中央史语所人类学组还开展了包括“中国人颅骨研究”

、“殷墟颅骨研究”

等课题研究。

吴定良在史语所任职期间,先后创立和主持了3种刊物:《人类学集刊》(年刊),专门用英文刊载短篇研究类论文;《人类学志》(不定期刊物),专门用英文刊载专题长篇研究;《人类学年报》(年刊),专门用中文刊载短篇研究文章,并介绍各国的人类学知识、技术和信息。这是我国第一次创立的专门的体质人类学刊物,刊载了当时很多学者的人类学、民族学等重要文献,对推动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定良除了殷墟出土人骨的研究工作外,还进行了系列专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工作,包括《汉族锁

192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1929年,他申请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补助费,继续留在英国,跟随皮尔逊教授学习人类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人类学的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