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第1页)

作者:[意]安伯托·埃柯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1dquo;那么多尔西诺所传扬的,就是圣方济格修士们曾经宣传过的,而你自己,神父,不也是一位圣方济格修士吗?”

  &1dquo;啊,是的。但他又从这些教义中推衍出狡黠的理论!

他说,为了结束这堕落的第三个时期,所有的圣职者、僧侣一和修士,都必须接受残酷的死亡;他说教会所有的高位神圣者,所有的神父、修女、信教的男女,每一个属于麦诺瑞特修会的人、隐士,甚至教皇波尼菲斯,都要被他,多尔西诺所选择的皇帝所杀绝,这个皇帝就是西西里的弗莱德里克。”

  &1dquo;但是弗莱德里克不就是在西西里热诚接纳被逐出翁布里亚的主教们,现在已称为路易的皇帝吗?麦诺瑞特修会不是也要求他摧毁教皇和枢机主教的俗世力量吗?”

  &1dquo;那是异端的特点,将最正直的思想扭曲变形。再说它们违反了上帝和人类的法则。麦诺瑞特修会从未要求皇帝杀死其他的僧侣。”

  现在我知道他当时是错了。因为几个月后,当那个巴伐利亚人在罗马建立了他自己的修会,马西留斯和其他忠于教皇的勒诺瑞特僧侣,也提出了和多尔西诺同样的要求。我并不是说多尔西诺是对的;只能说马西留斯也是错的。但当时我不免怀疑(尤其是下午和威廉谈过话之后)追随多尔西诺的那些愚民,是否可能分辨出主教和多尔西诺的允诺有什么差别。他以一种神秘的形式,把正教教徒所传扬的付诸实行,所以有罪吗?或者这正是不同之处?我们应该等待上帝把它的圣徒所允诺的赐给我们,而不该尝试借着世间的方法去获得吗?现在我知道这个论点,也知道多尔西诺何以是错的:事物的常态是不可加以改变的,尽管我们必然热切地希望它改变。那天傍晚我的思想矛盾极了。

  &1dquo;而且,”乌伯蒂诺对我说,&1dquo;异教徒总是大言不惭。13o3年,在第二封信中,多尔西诺自命为使徒集会之,又命玛格丽特——一个女人、贝加莫的龙其涅、诺瓦拉的弗莱德里克、亚伯·卡伦丁和勃乐西的瓦尔德里克为他的副手。他开始叫嚷着关于接续的未来教皇,两个好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两个坏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第一个是克里斯蒂安,第二个是博尼费斯八世;预言家说他:&1squo;你自负的心使你蒙羞,哦,你这个活在峭壁缝隙间的人。’第三个教皇未被指名,但耶利米说他:&1squo;看,像头猛狮。’而且——败坏廉耻!

——多尔西诺认为这头猛狮就是弗莱德里克。多尔西诺还不知道第四个教皇是谁,他将会是约钦姆院长所说的神圣教皇,天使教皇。他是上帝所选的。到那时多尔西诺和他的信徒(这时已增加到四千人)便会一起接受神的恩宠,教会也会更,直到世界末日。但在他来临之前的三年前,邪恶将会达到极点。多尔西诺便试着这么做,把战争带到各地。第四个教皇——由此可以看出魔鬼如何捉弄他的密友——却是克莱门特五世,宣布要扑灭多尔西诺。一点也不错,因为这时期在多尔西诺的信中有诸多无法和正教调和的理论。他指责罗马教会是邪教,说僧侣没有服从的义务,现在神灵的力量已都传给使徒教团了,只有使徒能够代表教会,使徒可以宣判婚姻无效,只有加入使徒教团才能得救,教皇不能赦免罪责,教民不该付教区税,没有誓言的生活会比有誓言的生活更完美,一所供神的教堂和马厩没什么两样,在树林里和在教堂里都可以礼拜基督。”

  &1squo;他真的说了这些话吗?”

  &1dquo;当然,这是无庸置疑的。他在信中写了这一切理论。但很不幸地他还做了更坏的事。他在秃山定居后,开始劫掠山谷里的村庄,突袭他们以获取财物——简而言之,他公然对附近的乡镇动战争。”

  &1dquo;那些乡镇都反抗他吗?”※棒槌学堂の精校e书※

  &1dquo;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有些村庄支持他吧。我刚才跟你说过了,他巧妙地利用当地的纷争。同时冬天来了,13o5年的冬天,是近几十年间最为严酷的,沟有浮尸,野有饿殍。多尔西诺写了第三封信给他的信徒,更多人加入了他的宗派,但在那山上过活并不好受,他们饥寒交迫,只有吃马肉和其他动物的肉,煮草根和树皮,有许多人饿死了。”

  &1dquo;现在他们所对抗的又是谁呢?”

  &1dquo;瓦西里主教向克莱门特五世求助,消灭异端的运动开始了。任何参与运动的人都可获得大赦,萨瓦的路易、伦巴第的裁判官、米兰的总主教都立刻响应。有许多人背起十字架,援助瓦西里和诺瓦拉的人,甚至来自萨瓦、普罗旺斯、法兰西;瓦西里主教任最高指挥官。两军的前锋经常短兵相接,但多尔西诺的要塞坚固难攻,而且坏人也得到了帮助。”

  &1dquo;谁帮助他们呢?”

  &1dquo;别的坏人。我相信这些人乐于挑起骚乱。然而,到了13o5年底,异教领被迫放弃秃山,留下伤残病弱的人,迁进吉非洛的领域内,固守在一座山上。那座山当时被称为竹北乐山,后来被称为庐北乐山,因为它成为教会叛徒的堡垒。不管怎么说,我无法把所有的事巨细靡遗地全都说给你听。经过可怖的几场屠杀,最后叛徒被迫投降了,多尔西诺和他的信徒被捕,公平地处以火刑。”

  &1dquo;那个美丽的玛格丽特也被烧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