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公孙瓒末路 (第1页)

作者:爱喝甜辣酱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张?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星夜策马奔回雒阳,这一路上他换马不换人,不惧寒冷和颠簸,生怕自己慢来一步会造成极其恐怖的事情。

再快点!

再快点啊!

曹操之前在徐州已经足够丧心病狂,可跟这次比还是差了不少。

张?绝不能允许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一定要赶紧把郭嘉揪出来!

一定!

?

雒阳城中,徐庶结束了漫长的冬日假期,终于不在自己家中逗孩子,而是返回朝堂,天子也对徐庶不吝封赏,除了升徐庶为骠骑将军,还将徐庶改封为许县侯――县和县是不一样的,许县屯田之后,现在已经是中原最繁华的所在,甚至能说是天下最繁华的所在。

将此处作为封地给徐庶,足以表明天子酬谢徐庶的态度――也就是徐庶拦着,本来按照天子的意思,还应该封徐庶还不到两岁的儿子徐夏为散骑常侍。

再弄下去,徐庶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就在徐庶回来上班的第一天,一个让众人极其感慨的消息传到雒阳――建安三年的正月初五,守在易京的公孙瓒终于挡不住袁绍军一浪高过一浪的猛攻,尤其是阎柔率军再次加入战团之后,公孙瓒军彻底崩溃,易京告破。

公孙瓒不愿投降,在他修筑的高楼上引火自焚,田楷奋力作战而死,而公孙瓒的长史关靖本来有逃脱的机会,可他感慨自己之前出的馊主意让公孙瓒坚守失去了最后决战的希望,因此绝望地冲入袁绍军阵,被乱刀砍杀。

现在,公孙瓒、田楷、关靖等人的人头都被袁绍送到了雒阳,公孙瓒杀刘虞在前,不听朝廷的命令在后,这些年做的事情就没有一件是人事,他的死让雒阳众公卿一起欢呼,让过年的气息又浓郁了不少。

趁着此战,袁绍派来的使者要求封袁绍为大司马,再正式封袁绍的长子袁谭为青州牧、车骑将军、东阿侯,封攻打公孙瓒有功的三百多人为侯。

看着长长的名单,徐庶不禁再次感慨袁绍确实是很会利用朝廷的一切势力,不知道的还以为袁绍跟朝廷的关系多好,是真正的大汉纯臣一样。

尤其是这次袁绍还暗暗藏了一些算计,在这些要封侯的人中,不少是阎柔手下的鲜卑将帅,这就是给徐庶抛出一个很恶心的问题――你给不给这些鲜卑人封侯吧?

这些人为刘虞报仇的心也未必就这么大公无私,但多次与公孙瓒的交战中他们确实是出了大力,能消灭叛贼公孙瓒,这些人的功劳非常巨大。

可要是给这些人封侯,要不要给其他的汉人将士封赏?

封赏这种事情少了谁都不好,稍稍耽搁了那就是得罪了人,之后要不能一碗水端平,怕是要大大影响朝廷的声望,反倒是力主给他们封侯的袁绍平白做了一个好人――你看,我已经报给朝廷了,是朝廷不理你们,也只有我这般人物才对你们这样好,你们不跟着我还跟着谁啊?

“哇,袁畜长怎么这么恶心啊,家人们谁懂啊,这种人也太下头了。”

这次连艾先生都看不下去,一个劲地动员徐庶赶紧组织兵马准备去揍袁绍。

“袁畜长这种人啊,拖下去他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还是赶紧揍一顿最好。

那?啥啊,我愿意亲自领军出战,代表朝廷,代表天子,狠狠地揍那个鼠辈一顿!”

();()  艾先生积极肯定没什么好事,徐庶也知道这个,他笑呵呵地道;

“好,既然艾畜主动请缨,那我也不好拒绝,这样吧,就让你亲自领军,去……”

“哎,算了算了,开个玩笑,你还真让我去啊。”

艾先生还是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嬉皮笑脸地道,“我就是提醒你,咱们别忘了一些大事。”

“啥大事?”

徐庶这次的迷惑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准备出海看什么北美大野牛龇牙去了吗?”

“对啊。”

“所以呢?”

“所以我都准备走了,你不临走给我弄个媳妇什么的?”

徐庶伸手挠头,半天之后他觉得自己都快把头皮挠破了,还是没有感觉到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没记错,你应该有几个小妾吧?这好像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吧?”

艾先生现在都是袁太仆了,自然不会缺女人,可梦想这种东西吧,还是有的,还是要追求的。

艾先生之前的梦想是坐拥大小乔,后来觉得好像跟孙策周瑜抢女人有那么一点点的危险,尤其是周瑜好像还勉强算是自己人,要给他艾某人扛活,要是抢了他女人怕是要出大事了。

于是艾先生开动脑筋,正好听说袁熙攻破公孙瓒来请赏的事情,他一看袁熙这名气当场就觉得有点眼熟了,这小子,这小子,嘿嘿嘿嘿……

艾先生一脸幽怨地抓住徐庶的胳膊摇了摇:

“兄弟啊你不能这样啊,你看你老婆都是名门正室无双武将,给我弄个无双武将不过分吧?

你看这上面这些人,一个个的跟他们立了多大功劳一样还敢跟朝廷要这个要那个的,勾结鲜卑还好意思说?

下次揍他们的时候,要是有抄家这种事,千万要叫着兄弟我,到时候我犯了错你把我流放到海外,还能显得兄弟你铁面无私,咋样啊考虑一下啊。”

徐庶翻了个白眼,懒得理艾先生,冲祢衡道:

“正平,袁绍请赏之事你以为如何?”

祢衡正色道:

“下官以为,袁绍击公孙瓒之事有功!

公孙瓒为将,曾为大汉驱逐强虏,守护北边,可之后此人倒行逆施,擅杀宗亲,自封官长,不服朝廷诏令,此乃明反之状。

袁本初讨伐此人,灭其满门,传首雒阳,实为大汉除一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