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东周和春秋战国的关系 > 第1章 烽火戏诸侯到底有没有

第1章 烽火戏诸侯到底有没有 (第1页)

作者:吴楚恒伯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说春秋战国,常常要从这个人开始说起——姬宫涅!

姬宫涅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他投胎技术好,含着金钥匙出生在当时天下最显赫的家族。他的父亲姬静,是周王朝第十一代天子,死后得到的谥号是“宣”

,史称周宣王。他的母亲是姬静的大老婆,王后姜后。

姬宫涅是姬静的嫡长子,按照周王朝的宗法制度,他是无可争议的王位继承人。因而,周宣王死后,他顺利继承了王位,史称“周幽王”

据《搜神记》说,姬宫涅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那他继位时还只有十四岁,小学还没有毕业,十年后被杀,也才二十四岁。这个说法殊不可信!

先不说《搜神记》是专记灵异怪诞之事的志怪小说,可信度等同于《聊斋》,就是以周幽王父母的年龄来推算,也难以成立。我们不知道他父亲周宣王何年出生,但是国人暴动那会儿他显然已经出生了,而国人暴动的时候,周宣王的父亲周厉王已年愈花甲,周厉王是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o7年出生的。国人暴动时周宣王不可能刚出生,就算那时他十岁,他出生时周厉王也该五十多岁了,所以肯定大于十岁。就算是十岁吧,周召共和有十四年,周宣王即位时也至少二十四岁了,即位后三十三年,那就是五十七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励行计划生育政策,也只是号召男青年二十八岁结婚生子,厉王宣王父子俩就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当晚婚(未必)晚育全国模范,也用不着积极到这样吧?比党所规定的年龄增加了一倍多!

其实,在西周时代,男子基本上二十岁娶妻(个别特别晚的也有过了三十才娶的),女子十五岁出嫁(个别较晚的也有到二十三才出嫁的),过了这个年龄段还未结婚,就称为“失时”

。这时的周王室为了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不实行计划生育,提倡“男女以正,婚姻以时”

,作为全国人民的表率,周王室怎么可能失时?事实上,天子、王储和诸侯的结婚年龄比普通人小多了,诸侯通常十五岁就生子女了。

周幽王的母亲是姜后,周宣王的元配,年纪应该跟周宣王差不多,在那时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下,以花甲之年的高龄,就算周宣王还有本事搞出儿子来,早已过了更年期的姜后老太太也没这本事啊!

所以,周幽王即位时应该是成年人了,甚至是中年人,至少已经大学毕业了吧!

周幽王即位后,任用马屁精虢石父为卿士——又是虢家人!

这人是虢国第七任国君,虢文公之子,奸佞乖巧,舔功一流,营私舞弊也是一流,贪财图利。周幽王对他非常信任,把国事全丢给他,自己一味享乐,不问政事。

周幽王二年,全国生多起自然灾害,镐京及泾、渭、洛三川地区地震,泾、渭、洛三条大河干枯,周部族祥地的岐山生山体滑坡。照这个时代人们的理解,这是上天对天子的所作所为极度不满,在出严重警告。天子应该立即作自我批评(下罪己诏),向上天和全国人民作深刻检讨,改正错误,以求取上天的原谅。

周幽王依然我行我素。

周幽王三年,兵讨伐褒国。

褒国在今汉中盆地西部,相传其公室是大禹的后裔,所以跟大禹一样,姓姒,任国君是大禹的某个儿子(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这个封国可是千年老字号了,历经夏商周三朝而不倒,跟周王室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周文王的正妻就是当时褒国国君的女儿太姒,她也是周武王和周公旦这两位儒教所尊崇的大圣人的母亲。

周幽王伐褒,是因为褒国国君姒珦在幽王的朝中任大夫,他是个耿直人,看不惯周幽王的肆意妄为,经常向周幽王提意见,结果周幽王很恼怒,“你敢妄议我?抓起来!”

把他囚禁了,囚禁了还不罢休,又兵讨伐褒国。

褒国抵挡不住王师,最后献出了一个美女褒姒(很可能是褒国国君的女儿),这才平息了一场泼天大祸。

周幽王得到褒姒的第二年,褒姒就生下了王子姬伯服。周幽王太宠爱褒姒了,伯服四岁时(周幽王八年),周幽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废黜王后和王后所生的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并打算除掉原太子姬宜臼。被废黜的原王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她和原太子姬宜臼逃到了她娘家申国。

申侯大怒,三年以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联合了缯国和犬戎,攻占镐京,在骊山下杀掉了周幽王。褒姒被犬戎掳去,她的儿子伯服也被杀掉。而在此之前,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不惜玩弄信号,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致使犬戎进攻镐京时,诸侯都对王都出的求援烽火信号视而不见。——这是《史记》的说法。

那么,烽火戏诸侯这事到底有没有呢?

国学大家钱穆认为没有,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就说过:“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国史大纲》)

钱穆的说法是:并非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而是周幽王带兵主动进攻申国,显然是打算斩草除根,为爱子伯服消除后患。而申侯为了自保,联合犬戎抵抗王师,最后打败了王师,一路追击,在骊山下干掉了昏王。在这个过程中,周幽王根本不可能动燃放烽火信号的念头,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会陷入危难,根本就没有准备,而且战场也不是在镐京,而是在宗周之西,距镐京一百多公里的申国(陕西眉县东北),想放烽火也没有烽火台。

现在清华大学所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上面的记载,支持钱穆这个说法。

那么周幽王时代有没有烽火台?可能有。但就算有,也绝不可能出现冯梦龙小说和电视剧里所演绎的那个情景:幽王和褒姒在城头上喝着酒,远处一座座烽火台上狼烟滚滚,酒过几巡之后,诸侯大军滚滚而来,褒姒笑得花枝乱颤……

用烽火把一百公里、几百公里外的诸侯大军招来,那需要一个极其完备的烽火信号系统。我们先来看看,完备的烽火信号系统是怎样的?

先,在边境线上需要有一条长城以挡住外敌,长城上每隔若干里路建一炮楼形的驻兵的城垛,每个城垛上都设有烽火台。如果没有长城而只有一个个单独的烽火台排列在野外,很容易被敌人一一端掉。

在长城之内,才可以设立单独的烽火台,一般十里(一说三十里)建一个烽火台,从长城一直建到都,并且连接到各个边防指挥部。

烽火台,又称烽燧,通常是建成高约五丈的楼台,一般建在高地上,楼台顶上再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木杆顶挂一横杆,横杆的一头绑一笼,笼内填塞柴草等可燃物。

每一个烽燧都由一名燧长管理,他手下有若干名燧卒。遇到敌情,燧卒们立即点燃笼内燃烧物以报警,白天烟,夜晚举火。烟、火都各有一套信号语言,能显示来敌之人数、距离之远近等信息。在烟火的同时,还可以以击鼓等方式传信给附近的驻军。相邻的烽燧看到烽火信号后,也立即点烽烟或击鼓示警,这样依次向边防指挥部或都传递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