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东周和春秋战国的关系 > 第11章 天子也照扁

第11章 天子也照扁 (第2页)

作者:吴楚恒伯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我们只求能自保,国家不被人灭掉,就算很幸运啦!”

郑庄公手心里也捏着一把汗啊,按照周王朝的制度,天子要杀臣子,臣子就应该把脖子洗洗干净,跪在那儿等着天子派人来砍。带着军队抵抗,已属大逆不道。把天子射伤,更是弥天大罪。这是周王朝建立三百年来开天辟地头一回的严重事件,假如周天子号召天下勤王,万一有那么几个心怀叵测的诸侯响应,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夜里,郑庄公派祭仲带着礼物去慰劳了周桓王和虢公、周公等人。

还好,天子情绪很稳定,只想安静养伤,不想再生事了。虢公和周公今天刚领教了郑国人的铁拳,态度也很和蔼。至于诸侯,有能力扛起尊王大旗的大国不希望周天子真的坐大,再骑到自己头上来,现在这种天子管不了诸侯,不知趣的话还能被诸侯扇一巴掌的局面,他们很享受!

而希望天子来维持秩序的,都是些弱小的受气包诸侯,自己尚且朝不保夕,还有什么能耐保王?

再说了,这周天子做点事也实在上不得台盘,拿苏家的地换郑国的地,简直下作得如同市井流氓一般,保了他,万一哪天他也给我来这么一出呢!

而且,平王桓王两代天子都跟虢国烧了狗屎香似的,信任得无以复加,幽王时期虢国人干了些什么?携王又是谁扶植起来的?这些都忘记了,反而认定他们是忠臣,真的是忠臣吗?

两千多年后,一支考古队掘了虢国一位太子的墓,现其陪葬的铜鼎竟然多达七只!

按照周王朝的礼制,天子陪葬九只鼎,诸侯陪葬七只鼎,而诸侯的太子,应比诸侯低一等,陪葬五只鼎。现在虢太子是七鼎,那么虢公肯定就是九鼎,也就是说,是按天子大牢的规格来搞的,可见他们内心里哪里有天子?!

他们只是实力和能力都够不上,要够得上,说不定比郑庄公跋扈得多!

虢国太子下葬,场面小不了,这种事诸侯们不可能一无所知。

总之,诸侯们因为种种原因不敬重周桓王,他肩膀上吃了一箭也没有一个诸侯站出来同情他,谴责郑国,天下安静得出奇!

繻葛一战,周桓王固然撕下了郑庄公的忠臣面具,但王室的威望也扑街了,此后,来朝见、朝贡的诸侯更加稀少。

不过,郑庄公的事业也要收场了。

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这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凭他的雄才大略,至少也可以像齐桓晋文那样称霸天下。可惜,他的舞台实在太小了。郑国北面是晋、卫,西面是周天子的王畿,东面是宋国,南面是楚国、蔡国,东南是陈国。虽然陈蔡实力远不如郑,但人家都是老资格的侯爵级国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郑国打败他们可以,欺负他们也可以,想要吞并他们,绝对办不到!

所以,郑庄公再怎么折腾,也只有这一亩三分地,无法再进一步扩大地盘,也就无法再增加人口,也就无法再扩大军力。在这么逼仄的环境里,他依然能螺鰤壳里做道场,硬是开创出一个“小霸”

的局面来,实在太难能可贵了!

齐桓晋文固然了不起,处在他的境地,却未必能比他做得更漂亮。

后来有大出息的那几个诸侯国秦、晋、楚、齐,哪一个不是处于周王国的边缘地区?背后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育成长,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都比较恶劣,身边、身后都是剽悍好战的戎狄蛮夷,他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跟那些戎狄蛮夷战斗,所以一个个都练得非常强悍。而那些处于中原安逸地带的诸侯国,如鲁、卫、宋等等,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能有什么出息。这么看来,当初郑桓公费尽心机把郑国迁到中原来,究竟是有远见还是目光短浅还真不好说!

郑国如果留在陕西不走的话,有可能被戎人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也有可能在那天广地阔的世界里开创出一番大业来,以郑庄公和公子忽、公子突父子三人的威猛劲,后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公元前7o1年,五十七岁的郑庄公撒手而去,太子姬忽继位,就是郑昭公,很快,郑国陷入动乱,国力也随之衰落了。